1965年出生的人,2025年退休。聽起來是件順理成章的事,但自從中國延遲退休政策正式落地後,這一屆60歲的人突然成了「第一批小白鼠」。是提前退、正常退,還是延遲幾年再退?這成了他們繞不過去的選擇題。有人說,退休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卡之一,選對了,晚年安穩;選錯了,難免遺憾。
但問題來了,延遲一年退休,養老金才多幾十塊,究竟值不值得?
2025年1月,延遲退休政策正式開始實施。根據這項改革,1965年出生的職工是首批受到影響的人群。對於男性職工來說,原本法定的退休年齡是60歲。按照以往的規定,1965年1月至4月出生的人,本應在2025年1月至4月退休,但新政策規定,他們得晚一個月退休,也就是2025年2月至5月。而5月至8月出生的人,則需要多等兩個月才能辦理退休手續,依此類推,9月至12月出生的人需要延遲三個月。
政策的核心就是「漸進式延遲」,每年只延遲幾個月,逐步過渡。聽上去很溫和,但一攤開細算,問題就來了:退休時間的推遲會直接影響養老金的數額,甚至可能牽動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於是,圍繞「早點退還是晚點退」的爭論在這一代職工中迅速發酵。
一、延遲1個月,影響有多大
別小看這1個月,養老金的計算可不只是多繳一個月的錢那麽簡單。以一個1965年1月出生的男性職工為例,他的養老金由兩部份組成: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假如他所在地區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是6000元,他的平均繳費基數是5000元,繳費年限30年,個人繳費比例為8%。按照原本的退休時間,他的月養老金大約是2686元。如果延遲1個月退休,基礎養老金會稍微增加一些,個人帳戶養老金也會拉高一點,總額大約能漲到2707元。
這意味著什麽?一個月多21塊錢,一年多252塊。有人可能會想,這點錢是好事,但真值當嗎?對那些身體狀況一般,或者家裏有更緊急經濟需求的人來說,這「多出」的21塊錢可能還不如早點回家幫孩子照看孫輩。
二、延遲1年,真能多很多嗎
假如這位職工身體還不錯,又覺得自己還能再拼一拼,決定延遲1年退休,也就是等到61歲。那麽這1年的時間裏,他不僅多繳了一年的社保,還因為退休年齡的增加,養老金的計算基數也會有所提升。
結果呢?基礎養老金從1650元漲到了1705元,個人帳戶養老金也從1036元升到了1070元。每月總額達到了2775元,比正常退休多了89塊。看上去比1個月那21塊的漲幅誘人多了,但問題是,這一年間,其他退休的人已經「白拿」了12個月的養老金,而他卻在繼續工作。這筆「賬」怎麽算,心裏都得有個數。
三、延遲3年,養老金「猛增」?
再來看更極端的情況。如果選擇延遲3年,也就是等到63歲才退休,養老金的漲幅會更明顯。基礎養老金能漲到1815元,個人帳戶養老金也漲到了1174元,每月總額達到了2989元。這下子,每月能多出303元。這聽起來誘人吧?
但仔細想想,這3年的時間裏,正常退休的人已經拿了3年的養老金,而你不僅沒拿錢,還得每天起早貪黑去上班,這些「隱形成本」真的能用那每月多出的303塊來彌補嗎?
四、身體條件和家庭責任
說到底,延遲退休這件事,從來就不是一條單純的數學題。身體條件往往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60歲左右的年齡段,很多人已經不再年輕,身體健康狀況也千差萬別。那些因為長期勞動而透支健康的人,可能早就盼著退休後能歇口氣;而那些還保持著較強工作能力的人,卻願意多幹幾年,掙得更多。
另外,家庭責任也不能忽視。這個年齡段的人,子女大多已經成家立業,但很多家庭還會需要老人幫忙照顧孫輩。尤其是在中國傳統家庭中,老人帶孩子被視作天經地義的事。如果家裏有更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那更是無法延遲退休的說辭。晚點退休賺的那點錢,可能還不夠雇個保姆。
五、政策調整的長期影響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延遲退休政策的背後,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壓力的一種嘗試。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傳統的退休年齡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從這個角度出發,延遲退休的方向是對的。但具體到個人,尤其是像1965年這一批首當其沖的人群,政策的影響幾乎是立竿見影的。他們不僅要承受「過渡期」的政策變化,還要為下一代鋪路。
這種「夾心層」的尷尬處境,是沒辦法透過簡單的數位計算來解決的。
延遲退休,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說到底,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家庭責任、經濟需求都不同,答案自然也會不同。有人說,早點退,時間是自己的;有人說,晚點退,錢才是自己的。無論怎麽選,總有一部份人覺得虧了,但也有人覺得值了。
人生的選擇本來就沒有絕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