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家長越努力,小孩越頹廢

2024-12-18社會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

家長越努力,小孩越頹廢。

之前有個故事,一千萬養一個孩子的香港高管爸爸,籠資源做功課,覺得牙醫很賺錢,於是就朝著這個方向拼命砸錢…

結果雞了小孩十來年,最後終於夙願以償,英國名校牙醫培養到畢業,結果娃沒開診所,直接拍拍屁股去了攝影工作室當自由攝影師,薪水可想而知。

作為精英父母,你找了好多資源,為娃設定了很清晰的路徑,覺得牙醫有前途,受人尊敬掙錢多還沒有職業時效期,所以盡管很難很耗人生,依舊把娃托舉進了這賽道,終於供到畢業…

結果小孩脫軌了。

畢了業完全不聽父母的,對那些眼裏最有前途的職業規劃嗤之以鼻,選個幾千塊月薪都還不穩定的工作混著,美名其曰追求人生理想…

這樣的小孩,你今天送他去藤校牛劍參觀,明天弄到南北極去科考探險,恨不得大洲大洋走遍,最後除了攢了一堆照片,還有啥用呢?

一個比一個躺平。

那些自以為可以幫小孩勵誌的昂貴付出,只是考驗了爹媽的錢包。

小孩在走馬觀花式的遊學裏,大多收獲的是吃喝玩樂。 就算花幾萬塊坐著遊輪去南北極,也不會由衷哇塞,內心震撼說這是我沒見過的!

名校激勵?文化熏陶?根本不存在的。看過幾個大學就能有自驅力,那清北的學二代,天天泡在未名湖邊上,怎麽還能逼得一群哈耶普斯麻畢業的卷王認命:

再牛逼的智商,也逃不過均值回歸。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 一個人的自驅力來自哪裏?這一代小孩到底缺了什麽?

前兩天我去參加女兒要報考的學校的開放日,校長講到青春期挑戰提了個問題:這一代小孩跟我們這一代有什麽不一樣?

參加開放日的家長是來自北京各個行業的精英,談吐有邏輯、思考有深度——

從科技泛濫,小孩受到更多來自電子產品的誘惑,到資訊泛濫,思維的深度匱乏,談到升學競爭壓力太大: 20年前高考300萬人,不夠2024年的高考人數的一個零頭

但我覺得,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幸與不幸,最後結果都大相徑庭,總有人墊底,有人逆襲人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陷入群體迷茫,小小年紀紮堆北大精神科。

看著精英家長一張張認真搞教育、為小孩前途忐忑的臉,我突然發現,原來這才是教育的病竈——

對小孩過度的供給。

出生於70、80年代的家長,面對過的最大的人生問題是物質危機,所以吃飽穿暖是幸福的衡量指標;

而90後的小孩,生下來就已經開始享受經濟發展的紅利,不用撿別人的舊衣服穿,不必等到過年才能吃肉,物質滿足已經達成。

他們面對的人生最大問題,是爹媽精力過剩,在不用為養家糊口操心之後,富裕出來的精神頭都放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從出生之前就開始胎教,幼稚園就搞升學規劃,小學起步就開始為做簡歷搞競賽,初中有個學科開始考慮就業,高考選完大學專業,又忙著圈未來的「親家」…

全程保護,細節到無微不至。 就連 吃什 麽、 喝什麽, 拿出世界五百強的管理經驗,最佳化流程

朋友的學校提供套餐,家長投訴說飲食過於單一、不給小孩選擇權;學校多加了視窗提供份兒飯,小孩按自己的喜歡打飯,家長又覺得這樣營養不均衡…

選多選少,都指手畫腳。少了吐槽學校亂收飯費,多了罵學校讓小孩吃撐;吃炸魚排不健康,吃水煮蝦怕小孩不會剝殼…

爹媽自以為對娃的健康管理到位,結果 小孩連吃的自由都不配

所以,為啥越高知越精英的家長,越容易養廢了小孩,就是因為對自己的知識量迷之自信,剝奪了小孩自己摸索的機會。

有人聽完不服氣,自己作為家長,吃了那麽鹽踩了那麽多坑,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小孩避坑,這有什麽錯?

那就請你自己復盤一下,因為你經驗豐富、未雨綢繆,小孩就從來不犯錯了嗎?

大部份現實情況,無論家長如何諄諄教誨、提醒警示,該掉的坑他一個都不會少掉,該犯的錯誤一個也避不掉。

而且,因為過度保護,讓他們缺乏抗風險的能力,結果摔得比你還慘烈。

有很多家長從小給娃規劃爬藤路徑,搞科研、搞競賽,選擇輔導機構、對學校百般挑剔,最後夢想達成,當上了成功的名校爹媽,但小孩一年沒讀完就退學…

生活不能自理,社交不會與人溝通。

就像開頭說的那個高管爸爸,三個小孩,沒人投資1000萬的教育成本送進名校,結果老大牙醫畢業找了個自由攝影師的工作,老二考公, 老幺 讀了不到 一年大學抑郁 退學

當爹的作為成功人士,傾盡所有地求一個子女人生安穩,結果當他們獨自面對人生的時候,要麽脫軌,要麽遇到挫折就迅速崩潰。

家長理解不了,還覺得是小孩的錯:

好吃好喝好教育供著,怎麽還混成這幅熊樣?

不想工作只想燒香拜佛,不想留在大城市只想做縣城婆羅門,無論生活職場,感覺有點不爽就立刻放棄…

至於自驅力如何養成?

精英爹媽研究了很多教育專家的著作,把娃送到國際學校、英高美高,一年幾十萬創造松弛感的環境,希望能培養出來,結果下一代自驅力還不如自己多…

那是因為,真正的自驅力不來源於選擇多,而是因為 資源的匱乏

因為沒有,所以才想要得到更多。

我們努力讀書的動力,是出於想走出小城市 渴望; 我們 拼命工作的動力,是希望 可以在北上廣立足,買車買房;我們自雞的動力,是希望能為下一代蕩平一切絆腳石…

然而,我們太努力了,我們做了一切,反而讓小孩成了自己生活的吃瓜群眾,早早過上了養老的生活。

因為爹媽把事做盡了,他們沒機會接觸挫折,沒機會接觸真實生活,甚至沒有辦法犯錯,也沒辦法從錯誤中汲取人生經驗。

抗挫性近乎零,大腦都是空白圖層。

精細化養娃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一邊對小孩過度保護,害怕他們受到物理傷害的同時,又會提出很多過分要求,不斷讓他們的內心飽受壓力損傷。

錯位的養育,一直惡性迴圈。

北大精神科裏站滿十幾歲的小孩,並不完全是因為教育太卷、學業壓力太大,還因為無微不至的爹媽,剝奪了小孩掌控生活的權利,讓他們大腦喪失了應對壓力的回路…

然而,人生豈能被代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