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26℃丨「奉獻」成家風,寧鄉一家庭7人成器官捐獻誌願者

2024-02-18社會

文/視訊 三湘都市報全媒體記者 李琪 通訊員 楊麗紅 潘愛華

選擇「遺體和器官捐獻」,讓人生為世界留下更深刻的意義,這樣大愛的選擇,不僅在城市裏成為一種風尚,也在農村凝聚成優良的家風。

受傳統觀念影響,「遺體和器官捐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湖南長沙寧鄉市回龍鋪鎮有這樣一個大家庭,率先移風易俗,全家7人登記成為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其中2人已成功捐獻角膜遺體。

上有80多歲的祖輩,下有30多歲的孫輩,這個有愛的大家庭以「奉獻」為家風,認為「沒有奉獻就沒有進步」。

團圓的日子,老人離世成為「捐獻者」

2024年2月12日,農歷正月初三早上,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寧鄉市回龍鋪鎮金玉村72歲的周望池老人在家人的無限不舍中離世。

兒子周亮新雖然很悲傷,卻振作起精神,幫父親完成生前心願——捐獻遺體器官,透過寧鄉市紅十字會聯系上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站,以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工作人員立即趕赴寧鄉,幫助老人完成捐獻角膜和遺體的心願。

登記站的醫務人員小心翼翼地摘取下老人的一對角膜,老人的遺體則被送往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成為一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父親選擇捐獻角膜遺體,我非常支持這個決定,也非常敬佩。」深情道別,周亮新哽咽不已。

(簽署角膜遺體捐獻確認表,周亮新完成了父親生前的心願。通訊員供圖)

家庭7人登記成誌願者,兩人完成捐獻

2月18日,記者了解到,周望池捐獻的角膜品質良好,符合移植要求,已幫助一名角膜內皮失代償的患者順利完成移植手術,帶去重見光明的希望。可敬老人的背後,還有一個充滿大愛的家庭故事,家族已經有7人登記成為器官捐獻誌願者。

周望池並非大家庭第一位捐獻者,早在2020年7月,周望池的嶽母熊子令老人,在逝世後就捐獻了角膜和遺體。

熊子令老人的兒子裴先生介紹,母親熊子令生前是個思想非常開明的人,過世的時候已經80多歲了,「老人當時想的就是只要遺體能對社會有貢獻就都捐了,可以給有關部門對疾病進行研究,可以給醫學生們練手,還可以幫助他人重見光明,何樂而不為呢!」

「受到我母親捐獻角膜和遺體的影響,姐夫周望池完成了捐獻。我自己也在寧鄉市紅十字會進行了捐獻登記,為這個事還特意立下了遺囑。」裴先生表示。

「奉獻」為家風,永遠記得父親救人的身影

一位大愛的母親,影響了兒子和女婿;而一位父親,也正在影響他的孩子。

認真幫父親填寫好角膜遺體捐獻確認表後,周亮新感慨地說:「外婆和父親已經完成捐獻,母親、舅舅、姨媽都成為了誌願者,現在我和我老婆也是捐獻誌願者,我們覺得,沒有奉獻就沒有進步。」

以「奉獻」為家風,在周亮新眼中,父親與人為善,經常幫助身邊的人。家門口有一條河,周亮新還小的時候,一次一個小男孩掉進河裏,父親奮不顧身跳了進去,將孩子救了上來。「受父親影響,我當時也跳了下去。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以父親為榜樣,身體力行。」永遠記得父親那次救人的身影,周亮新坦言,捐獻角膜器官,給別人帶來光明,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生命的維度。

大家庭的這份無私大愛,樸實而動人。

數據:湖南2024年已新增1153名誌願者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近年,隨著遺體器官捐獻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了解、接受遺體器官捐獻,並主動進行登記。

湖南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鐘紅靜介紹,截至2月18日,2024年才過去不到2個月,湖南捐獻誌願者登記人數已有1153人,歷年來湖南捐獻誌願者登記總數為2554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