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印度「外交折中」面臨考驗

2024-08-23社會
林民旺
結束對波蘭的存取後,印度總理莫迪23日又前往基輔繼續存取行程。這是兩國建交30年來,印度總理首次到訪烏克蘭。雖也高度定位此訪並稱莫迪在烏克蘭「將分享對於和平解決當前俄烏沖突的看法」,但看得出來,印方更想強調此訪目的在於推進與烏克蘭的雙邊關系,包括兩國經濟、農業、基礎設施、國防、人文等領域合作。在俄烏沖突延宕的背景下,國際輿論對於莫迪訪烏的目的多有解讀。
不少人認為,這是莫迪在7月存取俄羅斯後采取的外交平衡舉措,以便緩解來自西方的壓力。對於莫迪訪俄,烏克蘭以及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予以批評或表示不滿,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甚至不得不表示印度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友或夥伴。面對這些反應,印度政府試圖予以一定的外交對沖,這就是為什麽莫迪結束莫斯科之行不久就存取基輔。
新德裏所采取的外交平衡之舉,是在國家利益現實和意識形態偏好等復雜考量下進行的某種艱難折中。回顧2014年凱瑞米亞危機爆發尤其是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印度政府一開始就支持本國商界與凱瑞米亞地區展開合作,後來又拒絕跟隨美國的口徑和步伐譴責、制裁俄羅斯,並「在西方眼皮子底下」繼續與俄羅斯保持能源、國防等諸多領域合作。正因如此,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印度多有批評,這種處境「迫使」新德裏不得不逐步過渡到適當平衡中立的立場。
但國家利益的現實決定了印度依然不能疏遠俄羅斯。基於冷戰期間印度和蘇聯保持密切關系的歷史慣性,俄羅斯目前仍被印度政策圈視為必須予以重視的外交物件之一。西方加大對俄遏制,客觀上增加了印度維持對俄外交的難度。但擔心「失去莫斯科」的戰略考量驅使新德裏依然試圖維護好同莫斯科的關系,以免印度外交戰略空間被嚴重擠壓,以至於失去未來對美或對西方外交的一個重要戰略杠桿。
國家利益的現實也與印度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偏好出現某種沖突。莫迪及其所在的印人黨執政以來,逐步將國家外交戰略轉向靠近美國,提升與美國及其一些盟友的關系。也就是說,出於國家利益考量,印度需要盡量保住對俄關系,但就意識形態偏好而言,印人黨政府又想繼續推進對美關系。正因如此,現在新德裏不得不在「鋼絲」上艱難遊走,這也讓印度給人留下「戰略搖擺國家」的印象。
當然,在印度政府及其國內戰略界一些人看來,這種戰略搖擺近些年來讓印度獲得不少好處,比如各方的極力拉攏讓印度的國際能見度明顯提升。但這種實質上缺乏長遠和理性戰略指引的「搖擺」,雖然帶來短期利好,卻可能給印度外交留下潛藏的傷害。印度在外交和戰略層面的搖擺給其他國家留下某種「套路」之感,無形中會降低相關國家對印度的信任度。(作者是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