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江西永新:廢棄礦山變了樣

2024-12-22社會
冬日裏,行走在江西吉安市永新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點之間,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如今變為公園、良田、林地,儼然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
這得益於永新縣系統化治理廢棄礦山。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永新縣,礦產資源豐富,多年的開采及歷史政策原因,導致形成了不少遺留廢棄礦山。
「原來村子的對面就是采石場,白天塵土飛揚,開采爆破動靜大的時候,家裏窗戶上的玻璃都被震了下來。」三灣鄉石口村村民周森泉回憶道,「長年開發,山上林子都沒了,留下光禿禿的山。」如今,在石口村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點,周森泉口中昔日的蕭條落敗景象已被綠意蔥蘢取代。
據統計,類似石口村的廢棄礦山在永新縣有59座。這些鑲嵌在山嶺間的一塊塊「生態瘡疤」,曾讓永新縣頭痛不已。
面對困難與挑戰,永新縣反復探索實踐,找到了一條治理路徑:抓住列入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試點縣的重要機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市場化運作機制。
「引進江西省地產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石口村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點燃了社會資金治理廢棄礦山的第一把‘火’。」永新縣自然資源局自然資源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子飛說,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引進社會資金3571萬元,同時借助企業專業力量,重塑廢棄礦山生態系,徹底解決了廢棄礦山歷史遺留問題。
市場化運作,讓政府既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又收獲了社會、經濟、生態等多重效益,但是,企業利潤從何而來?江西省地產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郭虔介紹,「我們作為投資企業,主要是透過修復計畫產生的各類指標、異地交易和廢棄土石料綜合利用等途徑,實作投資成本回籠和收益報酬」。
永新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龍怡華介紹,永新縣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區位條件、產業發展等情況,邀請專家團隊,深入實地、全面勘查,科學規劃了湘贛邊界片區、南華山片區、禾水以南片區、禾水以北片區及禾水流域「四區一水」生態修復空間格局。
針對復雜的廢棄礦山修復環境,永新縣因地制宜,「一礦一策」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做到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草則草、宜景則景,全縣確定適宜修復為建設用地治理面積50.76公頃、適宜修復為林地治理面積31.83公頃、適宜修復為水田治理面積3.45公頃、適宜修復為旱地治理面積20公頃。
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不僅需要科學規劃,更需要技術加持。
削坡減載、回填壓腳、生態重構、植生基材噴播……永新縣堅持向新向綠,利用新型生態修復技術,一礦一策構建「自生長、免維護」的新生態系,讓一座座廢棄礦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截至目前,永新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2公頃、新增林地面積20公頃、盤活廢棄土地面積24.2公頃、恢復生態功能區24公頃,計畫區內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
龍怡華說,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上,永新縣還積極做好生態修復後半篇文章,透過「生態修復+」途徑,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探索走出了一條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協同發展之路。
永新縣大力推行「生態修復+文旅融合」模式,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石口村支書邱文棋介紹,在全面修復廢棄采石場生態的基礎上,石口村充分融入「三灣改編」等紅色經典文化,引入紅色拓展競技、AR人機互動、情景再現體驗等特色產品,重塑「三灣紅旗營」,打造紅色研學基地。
帳篷露營、山谷美食、歌曲串燒、音樂晚會、野外拓展、野外自制美食……經過新一輪的升級改造,紅色研學基地「紅色」更紅,趣味更濃,石口村又迎來了一波「打卡」熱潮。
依托厚重的紅、古、綠資源,曲白鄉院下村將一個廢棄磚窯場改造為一個可同時容納1200人入住的紅色研學基地,設有住宿區、餐飲區、拓展體驗區、水上體驗區、農耕體驗區、非遺文化體驗區和農事體驗區等七大功能板塊。
經過一番梳妝打扮,沈寂數百年的院下村成為紅色旅遊打卡地。來自南昌市的遊客顏悅說:「這裏依山傍水,風景很美,又遠離城市喧囂,可以讓人盡情感受鄉村慢生活節奏。」
永新縣堅持走融合發展道路,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促進紅色旅遊深度發展,讓廢棄礦山「流金淌銀」。今年1月至11月,永新縣累計接待遊客1722.05萬人次,同比增長54.4%。 (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