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花苑社群黨群服務中心內,江蘇「最美誌願者」胡世明的紅色藏品館「不打烊」,「紅色精神」始終熠熠生輝。
56年來,胡世明執著收藏雷鋒主題紅色藏品,樂此不疲宣傳踐行雷鋒精神,把助人為樂變為使命、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大夥兒心中的「活雷鋒」。
收集雷鋒主題藏品是出了名的「癡」
火紅的被面上,絲線繡出毛體書法「向雷鋒同誌學習」,周圍繡滿各種雷鋒做好事的場景,被子一角繡著「浙江省絲綢進出口公司」的字樣——這是胡世明視若珍寶的藏品,體現雷鋒精神不僅在中國代代傳,還傳播到了國外。
10多年前,胡世明在安徽蚌埠偶遇這床被面,毫不猶豫花3500元買入。後來,一些收藏家出高價求購,他都毅然拒絕。
平時,他最喜歡逛收藏品市場。郵票、像章、塑像、書籍、畫冊、水杯……凡是跟雷鋒相關的,都不會放過。
上世紀90年代,胡世明在舊貨攤上看到一本1961年2月出版的【解放軍畫報】,上面刊登著關於【苦孩子好戰士雷鋒】的報道,非常激動。但它是一年冊的合訂本,價格150元,攤主不同意拆開賣。當時,150元對胡世明來說是天價,於是,他軟磨硬泡了一年,每個星期都去,終於感動攤主,答應拆開來10元單賣給他。
購買藏品開支不小,常使胡世明捉襟見肘。他已多年未給自己添置新衣物,衣服鞋子不是親戚朋友送的,就是從二手市場買回來的。手機也常處於欠費停機狀態,妻子有要緊事情找他,打不通電話,就知道他又沒錢充話費了。
2013年,胡世明搬至戚大街社群,有人跟當時的社群書記方雷打趣:「有個瘋子到你這裏來了」。方雷上門一瞧,才發現胡世明在家裏辦起了「雷鋒展覽室」。門廳、過道、儲藏室、櫃子、床底……凡是能利用的空間,都放滿了雷鋒主題藏品。他還設計了小景——一棵酷似「雷鋒帽」的松樹盆景配上八一帽徽等。為了騰出更多空間,胡世明勸說妻子萬玉英到懷孕的女兒家去住,還把床拆了,打起了地鋪。
胡世明告訴方雷,2004年他在瞿秋白紀念館舉辦了雷鋒精神主題展,2008年又在常州博物館開辦了主題為「雷鋒精神永恒」的藏品展覽。美國友人孟加拉參觀展覽後,欣然寫下留言:「很高興來到中國常州,很高興認識你們,了解了很多關於這個士兵的事跡及行動,我很榮幸!謝謝中國,謝謝常州。」
這一切,震撼了方雷,他感覺這個人很「了不起」。在街道和社群幫助下,2019年6月21日,戚大街社群紅色基因館開館,236平方米的場館中,陳列了幾千件紅色實物,皆為胡世明提供。此後,社群的生活會、道德講堂、冬訓宣講、學校社會實踐活動都在這裏舉行。
胡世明也搬進館內居住,和藏品「共處一室」。平時,他都穿著印有雷鋒頭像的外套,有活動時就套上誌願者馬甲當義務講解員,說說展品背後的故事。這種生活,持續了整整5年。
將雷鋒當作一生榜樣
胡世明出生於工人家庭,父親是戚機廠的技術員,胸懷坦蕩、樂於助人。盡管自家有5個孩子,生活不易,母親卻常常接濟生活困難的鄰居,幫鄰居照料孩子。
「母親給我上了成長第一課。」胡世明說,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教會了他念雷鋒的名字。小時候住在老工房區,20戶人家共用3個水龍頭洗菜、洗衣,母親會把3個水龍頭擦得鋥亮。言傳身教下,胡世明獲取了毫無保留的奉獻理念。
1968年,胡世明進入戚墅堰鐵路中學,因勤奮、樂於助人,開學第一天就被推選為班長。他給自己設計雕刻了一枚特殊的印章:一面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面是「為人民服務」。每年領到新書本,他都蓋上這枚印章。
戚機廠老廠長劉仲南記得,1984年他當上鑄鐵車間主任,就聽說有個遠近聞名的老好人叫胡世明:急難險重的活,他第一個沖上前;廠裏組織給災區捐款,他總是金額最大;幫大夥兒修自由車,自己掏錢買零件,飯都顧不上吃。
戚機廠制造內燃機車車頭,質檢標準相當嚴格,差之分毫就會影響機車正常執行。遴選質檢員時,幾個領導不約而同想到胡世明。但相比原先的崗位,質檢員月薪資低了好幾十元,明顯「吃了虧」。沒承想胡世明一口答應:「我不考慮掙多掙少,哪裏需要,我就去哪裏。」他紮下根來,一直幹到退休。
平時對工友關懷備至的胡世明,為了不讓機車「帶病」出庫,不講情面地「找茬」。有人勸他「不必太認真」「擡擡手哇」,他仍舊「六親不認」。20多年來,胡世明幾乎沒出過差錯,協作單位的同誌也稱贊這個「好人老胡」。
曾經下河救過人,為工友患白血病的孩子捐出了一整月薪資。患癌住院的鄰居,其女兒快要結婚了,胡世明為新人張羅婚禮,身兼攝像、司儀、場務等多職,忙了一星期,分文不收。
幾年前,胡世明路遇一輛側翻的電動三輪車,上前幫忙卻扭壞了腰。咬著牙回到家,在床上躺了3個月。再起身時,他的腰彎成了「折尺」,原本一米七幾的個頭,只剩一米六六。
「不要命了!」見這情形,萬玉英落了淚。「他不著家,我們幾乎沒在一起休過完整的周末。」說起胡世明,萬玉英很矛盾,結婚幾十年,胡世明的薪資全部用於收藏和踐行雷鋒精神,直到2013年家裏要購買新房,才把薪資交給家裏。但他也有體貼的一面,平時有時間就分擔家務;外出吃到好吃的菜,會主動「取經」,惦記著給家人「露一手」。
做一株敏督利 傳播「雷鋒精神」
幾十年來,胡世明踩壞了3輛自由車,走遍大江南北,學雷鋒、說雷鋒,大夥兒都稱他的車為「中國龍城常州雷鋒車」。
胡世明有一本特殊的筆記本,上面貼滿了從報紙上剪下來的與烈士相關的新聞報道,其中有一張是2000年4月6日的一篇文章【一位烈士遺孤的期盼】。一個名叫吉雲雲的烈士遺孤,長到16歲從未見過爸爸,一直期盼能夠到雲南麻栗坡烈士陵園看看爸爸吉興林,卻因病視力不斷下降,無法長途旅行。
為了幫雲雲完成心願,2000年4月29日深夜,胡世明登上開往雲南的列車。經過57小時的顛簸,到達昆明,又轉乘15小時的汽車,前往麻栗坡。距目的地還有30公裏時,車壞了,胡世明只好沿著崎嶇山路步行,腳都走出了血泡。到達目的地,看著眼前3000多座墳冢,患有1000度近視的胡世明犯了難。
一個過路人被胡世明感動,主動幫助他一起尋找,附近的安保人員、農民工也聞訊相助。在吉興林烈士的墓前,胡世明用攝影機仔細拍攝,並用手機與雲雲聯系。胡世明帶回了墓碑照片和影像帶,雲雲在病床上淚如泉湧。
利用工休時間,胡世明騎著「雷鋒車」,跑遍了井岡山、延安、沈陽等地,凡是與雷鋒有關的題詞、事跡、語錄、書刊等,他都買來珍藏,凡是有學雷鋒的感人場面,他都用攝影機、照相機拍攝下來。他曾騎車1500多公裏,到陜西靖邊的馬國成孤兒學校看望孩子們,並捐上自己僅有的200元;他曾趕到山東棗莊,看望雷鋒班第四任班長曲建文同誌。泰興楊根思烈士陵園、南京雨花台、方誌敏烈士陵園、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陵園……都有他的足跡。每到一處,他都會捐上50元,並送上一面自己做的錦旗,緬懷先烈。
劉浦東是胡世明的「騎友」,曾和他一起前往蘭考、開封等地。他印象中,胡世明給自己定下了標準,每天食宿不超過30元,累了,就在路邊靠一會兒;渴了,就拿出水壺喝兩口;餓了,就啃上幾口冷饅頭。他情願把省下的錢給烈士買鮮花,給孤兒院的孩子們買書本。星夜趕路是常事,一次路上碰到暴雨,他滾得渾身泥漿,旅店不讓住宿,只好在路邊店的屋檐下將就一晚。
張漢明是胡世明的多年同事,也是一起搞收藏的老友,他忘不了2013年,胡世明帶著80斤重的行李和禮品,經過27天的騎行,來到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晨陽希望學校看望孩子們。這一路跋山涉水,年已六旬的他,不慎拉傷了腿。可一到目的地,他又精神抖擻,給孩子們講述雷鋒故事,捐款並送上牛奶、手電筒、書本、雷鋒像章等禮物。
2012年,楊橋民俗風情文化節上,「雷鋒精神永恒紀念館」尤其引人註目。村民說,有個叫胡世明的人,是專門來楊橋宣傳雷鋒的。館內簽名墻上,有來自全國各地遊客的簽名,其中一位年近百歲的老戰士特地前來學習,並題了字,鼓勵胡世明繼續宣傳雷鋒精神。
胡世明的堅守感染了一大批人,張漢明等曾經的老工友、老街坊常常到展館當誌願者;他所在的戚墅堰街道成立了「741」誌願兵團,組建了理論戚騎兵、陽光幫扶團、便民勤務兵、文藝輕騎兵等7支誌願隊伍,活躍的誌願者已有約3000名。
通訊員 常景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郭靖宇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