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顯示,自2024年9月27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從9月27日起,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0%調整為1.50%,同時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今年以來,不少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這對習慣於存款理財的投資者而言,最直接的影響是收益降低。其實,從2023年以來,銀行已多次主動下調存款利率。面對這一情況,居民財富增值保值將面臨更多挑戰。投資者該如何打理自己的錢袋子?
下調趨勢延續
近日,多家國有大行密集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其中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調至1.45%、1.75%、1.8%。這是今年以來存款掛牌利率的新一輪集中調整,此輪利率調整以存款掛牌利率為重點,中長期限存款利率下調振幅更大。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一帆表示,此輪利率調整呈現國有大行率先調降、其他銀行跟進下調的特征。國有大行方面,活期存款下調5個基點;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均下調20個基點;通知存款和協定存款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定期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以及存本取息等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股份行存款利率的調整振幅普遍與國有大行相同,最高降幅為20個基點。
總體而言,此輪利率調整覆蓋了銀行各類存款品種,中長期限存款利率的下調振幅更大,具有非對稱調降特點,大部份股份行調整後的定期存款利率略高於國有大行。業內人士表示,此輪調整後,預計其他中小銀行也將適時跟進調整。
此輪利率調整推動因素是什麽?專家表示,這是商業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資產負債管理需要作出的主動調整。目前,商業銀行存款定期化趨勢仍然明顯,存款成本較強的剛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負債端成本壓力,影響了息差水平。一季度,中國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4%,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達到歷史低位。不斷壓縮的凈息差空間給商業銀行經營帶來挑戰,推動商業銀行主動調降存款利率緩解息差壓力。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寓改革於調控,在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的基礎上,明確主要政策利率,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202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最佳化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確定方式,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賦予存款利率調整「隨行就市」的市場化特征。此輪存款掛牌利率下調是自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後的第5輪集中調降,也是商業銀行順應存款利率定價改革與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改革要求的表現,推動存款利率保持在相對合理水平。
連鎖反應顯現
近期,央行推出降息「組合拳」,透過調降政策利率引導市場利率下行。
普益標準研究員劉思佳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此舉有助於提振市場,在存款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多家商業銀行基於近期央行降息情況和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走勢,宣布下調存款掛牌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銀行的負債成本,緩解當前銀行凈息差的壓力,維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永續性。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李佩珈表示,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總體偏弱、貨幣政策保持寬松取向、維護凈息差保持基本穩定等背景下,存款利率總體易降難升,更多中小銀行或將加入存款利率下調的大軍。
本輪利率下調中,多家銀行對活期存款以及多期限型別的定期存款利率均有調整,產生一系列連鎖影響。銀行凈息差壓力仍存,疊加監管禁止手工補息,多家銀行對利率相對較高的通知存款、大額存單等存款類產品進行了購買額度的限制,部份產品出現了停售的情況,與此同時,部份協定存款利率也受到了嚴格限制。
多種因素助推下,「存款搬家」現象逐步顯現。李佩珈表示,當前,個別中小銀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仍有「3」字頭產品。但考慮到便捷性、穩定性等因素,這部份存款轉移規模並不會太大。與此同時,部份存款也可能向理財市場分流。
隨著存款利率下調,低風險現金管理類產品、固收類理財、公募基金等產品的超額收益優勢凸顯,且產品貨架選擇豐富。
劉思佳表示,從近期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的規模結構變動來看,部份流動性較好、收益表現較穩健的中低風險資管產品獲得關註:銀行理財方面,現金管理類產品和固定收益類產品今年二季度規模提升相對較明顯,僅在季末受季節性因素影響有所回落,其中現金管理類產品和部份短期限開放式固收類產品受到市場關註,其收益表現整體相對較穩健,並且對比存款類產品具有一定收益優勢,部份每日開放型和最短持有期型產品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具備一定靈活性,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獲得部份投資者的青睞;公募基金方面,近期貨幣基金和開放式債券型基金規模有所提升,同樣反映出當下投資者追求穩健收益與流動性偏好增強的投資特征。
行業迎來變局
業內人士認為,眼下,資管行業充滿挑戰與變革,資管行業在低利率環境下的發展呈現出新趨勢。
李佩珈表示,一是銀行理財規模有所修復。在經歷2022年的「破凈」煩惱之後,2023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和市場份額均有所下滑,但今年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全國共有239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8.52萬億元,同比增加12.55%,較年初增加6.43%。隨著更多銀行加入存款利率下調大軍,預計下半年理財規模將繼續增長。這主要與存款利率下降背景下,銀行理財投資相對更具有價效比有關。二是公募基金逆市增長,繼續取代銀行理財成為資管行業頭把交椅。近年來權益市場較為低迷,公募基金資管規模卻屢屢實作逆勢增長,在2023年超過銀行理財規模成為行業龍頭。今年,這一趨勢延續。6月末,公募基金資管規模達到31萬億元,無論是增速還是絕對規模繼續超過銀行理財產品。
從投資者角度看,面對紛繁復雜的理財產品,科學的資產配置是核心。在確認理財機構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要了解不同理財產品的特性、風險和投資期限等。理財魔術方塊創始人兼CEO袁雨來認為,資產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市場動態和個人資金需求進行適時調整。如果投資者預計在兩三年內需要使用資金,那麽應選擇更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以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同時,應做好風險評估與控制,確保資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適度的投資。此外,應進行多元化配置以分散風險,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目前,市場上關於基金業績表現等相關數據的展示渠道很多,但很少將風險和收益放在一起進行綜合展示。袁雨來表示,在產品篩選方面,理財機構應持續擴大平台資產品類及數量,保證足夠豐富的資產供應;透過客觀展示歷史風險收益表現,幫助投資者選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優質理財產品。
劉思佳建議,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理財偏好與配置需求,結合市場趨勢,對存款類產品和各型別資管產品進行組合配置,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提升組合收益彈性,充分理解理財和存款的區別,理性應對存款類產品利率下滑。
展望後市,國內有效需求提升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關註點,後期央行貨幣政策大機率維持寬松基調,存款利率仍存在下行空間。 (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