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資源融合揚優勢 華城古邑塑新貌

2025-01-02社會

高鐵流量變發展增量,華城鎮加快「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圖為梅龍高鐵五華站。 受訪者供圖

「家門口的高鐵站就是方便!」從梅龍高鐵五華站出來,華城鎮便成為外來遊客、歸鄉遊子的必經之處。

在華城鎮環城街道開店9年,曾含笑見證著華城圩鎮的變化,「以前下雨就積水,晴天就揚塵。如今不單路修好了,兩旁店鋪的外立面更是有特色。」她說,隨著華城鎮圩鎮外立面改造完成、梅龍高鐵開通,還有不少外國友人來華城打卡。

高鐵流量變發展增量。華城鎮加快「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典型鎮村建設,持續擦亮「狀元福地·古邑新城」名片。

壓實責任,發揚連續作戰精神,華城鎮緊盯時間節點和目標任務,錨定典型鎮村發展定位,結合自身發展優勢找準發力點,在鞏固成果、提升質效上下足功夫,進一步對標對表查漏補缺,細化各項措施,全力以赴保障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推動「百千萬工程」出亮點、見成效。

南方日報記者 黃培強

拉近時空距離 提振發展信心

高鐵一響,黃金萬兩。梅龍高鐵五華站的設立,恰似一條強勁有力的發展動脈,這頭是古邑華城,那頭是連線著無限的發展機遇與廣闊的交流平台。

坐落於五華縣華城工業園的梅州市神牛攝影器材有限公司,精準把握發展機遇,做大做強。作為一家集產品研發、設計、制造以及銷售等多元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攝影器材企業,該公司2023年實作工業產值2.73億元、增加值1.18億元,同比增長182.5%。

「高鐵開通有利於企業人才和業務的雙向交流,我們訂單肯定是比往年更多、生意會更好。」該公司行政主管廖惠東說。

走出去,引進來。華城鎮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以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為突破口,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做好招商引資、產業融合等工作。透過最佳化政務服務指導、強化日常監管等方式,不斷推動產業升級與品質提升,穩健把握高鐵帶來的發展機遇,提振發展信心。

具體而言,全鎮堅持不懈抓計畫、興產業,促進振興發展,充分發揮「四上」企業主引擎作用。在推動現有14家「四上」企業擴大規模的基礎上,對現有10家擬培育物件企業加強監測、服務和指導。

與此同時,搶抓全面進入高鐵時代新機遇,華城鎮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深層次挖掘獅雄山秦漢遺址、狀元故居等一批特色文旅資源。圍繞多元文化、自然風光、客家美食、特色農業,精心提煉、串珠成鏈,設計精品旅遊路線,打造一個集旅遊觀光、文化熏陶、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促進文旅消費升級轉型,推動鎮域振興發展。

「我們繼續‘加碼’看好五華,計劃再投資1.5億元簽約建設二期計畫,預計2025年可建成投產。」梅州市神牛攝影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湧君說。自落戶以來,五華縣委、縣政府高度關心支持企業發展,把最好的政策和服務送上門,助力企業做大做強,企業發展信心也越來越足。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市、縣出台的人才引進政策,華城鎮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吸引人才回流和外來人才入駐,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和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對本地勞動力的職業培訓,提高其技能水平胡就業能力,提供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和發展空間。

加快城鄉融合 重新整理鎮村顏值

黃輝星在華城鎮環城街經營摩托車維修、配件專賣店,他見證著街道外立面更新工程的點滴,「人多車多但不堵,人氣旺起來,生意自然更加好。」

按照設計,華城鎮環城街外立面更新工程既統一建築風格和店鋪招牌風格,又結合獅雄山秦漢遺址、長樂學宮、武狀元李威光等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在建築外墻融入文化元素,如秦漢歷史文化墻繪、客家山墻、「古邑華城歡迎您」字樣、象征崇文尚武文化的投影畫等,大大提升了圩鎮品質和城市形象。

2024年11月22日,隨著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華城鎮美麗示範主街現場燈光當晚全面亮燈,吸引了眾多群眾前來打卡,共同見證美麗示範主街煥發新活力。亮燈視訊也一度刷屏,成為群眾轉發的熱點。

「我發現這次不是簡單的外立面改造,從整體風格到墻繪細節都體現了政府打造美麗示範主街的用心。」在華城鎮圩鎮住了20多年的居民張小燕,見證了圩鎮的點滴變化,她拿起手機記錄下亮燈瞬間,「我拍些視訊和圖片給在外地讀書的小孩看,他說家鄉變化真大,想快點回家看看」。

作為廣東省首批「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典型鎮,華城鎮以「繡花功夫」、工匠精神全力提升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計畫。美麗示範主街提升工程是典型鎮建設的內容之一,聚焦外立面更新工程,高標準打造群眾「幸福路」,並以圩鎮為點帶動周邊鄉村加快發展。

從效果圖到實景圖,華城鎮美麗示範主街的大變樣讓周邊群眾有了更多幸福感,讓鎮村聯動發展多了一份實踐。

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華城鎮黃埔村,武狀元李威光故居靜靜藏在美麗鄉村中,前來遊覽的遊客絡繹不絕,帶旺了農康寶、農特產品銷售,讓黃埔村衍生出「美麗經濟」,示範帶動其他村加快發展。

舉全鎮之力加快「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華城鎮的工作思路並不局限在圩鎮,鎮村相連同向發力更顯成效。紮實推進示範路線改造、積極建立「美麗庭院」、協同推進「三線」整治、全面開展「三清三拆」、持續完善道路設施……一系列紮實的舉措落地有聲,推動華城鎮鎮村不斷提質,重新整理鎮村顏值。

鎮村顏值提升,群眾幸福感同樣有保障。在原有「數位華城」平台基礎上,華城鎮將其升級改造為「百千萬工程」數位化平台,借助「民情通」板塊,創新將巡查監管和執法辦案的觸角進一步延至線上,巡查監管和執法辦案更加高效便捷。據統計,2024年已累計處理132條「民情通」反饋問題,包括市容市貌、環境噪音、亂搭違建、違章建築、應急處理等。

深化創新改革 盤活閑置資源

長期以來,華城鎮興中村的農田多為小塊田,這種碎片化的土地格局束縛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最為顯著的是,小塊田讓大型農業機械難以施展,灌溉與排水系統無法統一規劃,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不少群眾只能望「田」興嘆。

「以前這裏有一大片田地,現在好多都撂荒了。」興中村村幹部葉友詳說,「村裏年輕勞動力短缺,村民自己種田成本頗高,時間一長,田地就荒了。」

推進全域土地整治,華城鎮以依法依規、群眾認可、程式規範、因地制宜為原則,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制定並實施【五華縣華城鎮探索「小塊田變大塊田」撂荒耕地整治試點實施方案】。在興中村探索「小塊田變大塊田」撂荒耕地土地整治新模式,順利集約1000畝撂荒地,打造華城鎮全域土地整治興中村千畝毛豆種植示範基地。

「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和‘小田並大田’工作,助推‘百千萬工程’,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華城鎮副鎮長李文輝認為,深入推進全域土地整治,實作「小塊田變大塊田」是一項能讓農戶、村集體、企業多方共贏的改革舉措。

按照五華縣和華城鎮的工作部署,興中村千畝土地集約後,統一承包給梅州市智農科技有限公司種植毛豆等糧食作物,並聘用當地農戶約300人次種植管理。透過企業除草施肥等精心管理,前期早造的120畝毛豆長勢喜人,收成頗豐,產量1500斤,畝產值4500元,畝凈利1500元。

「企業現在支付每畝550元的年租金,包括村民每畝收入500元、村集體每畝收入50元。個別村民有需要耕種的話,就在這1000多畝中規劃出100畝左右給他們種植。」種植企業負責人李偉介紹。

積極推進撂荒地流轉,華城鎮引導土地向種糧大戶、農業企業集中。全鎮已完成復耕復種面積1535.12畝,共計集約流轉土地5573畝,不斷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當前,立足資源稟賦,華城鎮努力做優做強興中村毛豆種植、新橋腐竹等特色產業計畫,做大農業產業規模種植效應,做精農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綠色農業,為「百千萬工程」註入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