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地球局|年終盤點⑤:中東變亂交織,地緣格局重構

2025-01-02社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當「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從幕後走到台前,並以這個真實名字示人時,敘利亞劇變成為中東局勢演變的最新註腳。這一輪動蕩始於一年多前巴勒史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因以軍在加薩走廊發起軍事行動而升級,隨著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介入而外溢,甚至走到以色列與伊朗相互攻擊報復的危險邊緣。其間,內塔尼亞胡、佩澤希齊揚和巴沙爾三個人的境遇,折射出重構中的中東地緣政治格局。
這是今年2月22日在加薩走廊南部城市拉法,巴勒史坦人檢視以軍空襲後的廢墟。新華社
內塔尼亞胡對抗世界
時至今日,加薩走廊的戰火已經延燒了近15個月。本輪巴以沖突早在兩年前的這個時候就埋下了伏筆。
2022年底,內塔尼亞胡再次出任以色列總理,並組建了該國歷史上「最右」的一屆聯合政府,極右翼猶太力量黨和宗教猶太復國主義者黨成為「造王者」。進入2023年後,這兩個政黨的領導人本-格維爾和斯莫泰瑞赫的言行多次在巴以核心問題上激化矛盾。
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後,身為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的本-格維爾和財政部長的斯莫泰瑞赫以結束執政聯盟相威脅,要求內塔尼亞胡以軍事手段徹底摧毀哈馬斯。不僅如此,內塔尼亞胡還被指借推進戰爭來確保自己持續掌權,從而規避牽涉的三起貪腐案件,他正因此受到欺詐、違背公眾信任和受賄指控。
今年以來,由於內塔尼亞胡政府未能有效解救被扣押人員,甚至還有被扣押人員遭以軍擊殺,以色列國內爆發多輪大規模抗議活動,要求盡快停火和內塔尼亞胡下台。
內塔尼亞胡與以色列戰時內閣成員以及軍方之間的矛盾分歧也逐漸公開化。今年6月,以色列政壇中左翼政黨國家團結黨領導人、前防長和總參謀長甘茨結束戰時內閣;11月,主張透過談判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定的時任防長加蘭特遭內塔尼亞胡解職。
12月10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臺拉維夫地方法院出庭作證。新華社
與此同時,以軍在加薩走廊造成的平民傷亡和人道主義災難,也令以色列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社會壓力。今年5月,挪威、西班牙、愛爾蘭宣布承認巴勒史坦國。此前,巴貝多、牙買加、千里達及托巴哥、巴哈馬等國也宣布承認巴勒史坦國。
此外,國際刑事法院對內塔尼亞胡釋出逮捕令。去年12月,南非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指控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實施種族滅絕。今年以來,智利、西班牙、哥倫比亞、古巴、土耳其等多國決定加入該訴訟行列。
12月11日,聯合國大會以158票贊成、9票反對、13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透過一項決議,要求在加薩走廊實作「立即、無條件和永久」停火;9月18日,聯大以124票贊成、14票反對、43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透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在未來12個月內結束對巴勒史坦領土的非法占領;5月10日,聯大以143票贊成、9票反對、25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透過決議,認定巴勒史坦國符合聯合國憲章規定的聯合國會員國資格,應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然而,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經5次在聯合國安理會就涉巴以問題決議草案行使否決權,其中4次阻攔加薩停火,1次阻攔巴勒史坦正式加入聯合國。美國布朗大學釋出的統計報告顯示,本輪巴以沖突爆發12個月時,美國就已向以色列提供了價值179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創下單一年份援助新高。
11月20日,美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伍德(前中)在安理會就決議草案進行表決時投反對票。新華社
從萊希到佩澤希齊揚
今年1月3日,在紀念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前指揮官蘇萊曼尼遇害4周年的集會活動上,發生一起由「伊斯蘭國」策劃實施的恐怖襲擊——克爾曼連環爆炸事件,造成90多人喪生,超過200人受傷。回過頭來看,這起恐襲只是一年來伊朗內政外交動蕩的開端。
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初期,伊朗總統還是保守派人物萊希。隨著加薩走廊戰事逐漸產生外溢效應,長期以來一直在背後支持哈馬斯的伊朗,被直接牽扯進了這場爭端之中。
4月1日,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部門建築遭以軍空襲,造成7人死亡、12人受傷,死者中包括伊朗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的高級指揮官紮赫迪及其副手拉希米。這是多年來以色列對敘利亞境內關聯伊朗目標實施打擊的一次重大升級,結果招致伊朗的軍事報復。
4月13日夜間至14日淩晨,伊朗革命衛隊出動數百架無人機和巡航飛彈、彈道飛彈,襲擊以色列境內軍事目標。這是伊朗首次從其領土上向以色列發動直接打擊。4月19日,以色列向伊朗發動襲擊,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等地傳出爆炸聲。
9月2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左)出席閱兵式。新華社
一個月後,伊朗政壇突生變故——萊希在墜機事故中遇難。2021年,萊希代表的保守派時隔8年重新掌權,今年的總統選舉也有多位保守派實力人物參選,外界一度預期伊朗政府將繼續由保守派領導。
但最終當選總統的是唯一一位溫和派候選人佩澤希齊揚。他於7月30日在德黑蘭正式就職,受邀出席就職典禮的人中就包括時任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次日淩晨,哈尼亞在德黑蘭的住所中遇刺身亡,開啟了伊朗與以色列第二次正面對抗的魔盒。
10月1日晚,伊朗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彈道飛彈襲擊,動用了包括高超音速飛彈在內的超過200枚飛彈。10月26日淩晨,以色列向伊朗發動大規模報復性空襲,分三次對伊朗的防空系統、飛彈和無人機基地發動襲擊,有4名伊朗士兵在空襲中身亡。
伊朗與以色列這兩次直接對抗,令中東局勢迅速升溫,地區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加劇。不過,伊以雙方在實際操作層面均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克制,比如伊朗4月的報復前有過「預警」,以色列當時則宣稱反報復是「有限度」的。
佩澤希齊揚政府在謹慎應對以色列的同時,也在延續萊希政府開始的與沙烏地等中東阿拉伯國家和解的行程。
今年10月,伊朗和沙烏地被爆計劃在紅海舉行聯合軍演,這是兩國首次舉行雙邊軍事演習。11月10日,佩澤希齊揚與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通電話。與此同時,沙烏地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魯韋利到訪德黑蘭,與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裏會談。這是伊沙兩國2023年和解復交以來,雙邊關系再邁上一個台階。
這是12月10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拍攝的伍麥葉廣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大馬士革換了新主人
11月27日,敘利亞北部重鎮、第二大城市阿勒頗附近的戰火突然重燃。短短3天,阿勒頗失守。接下來,敘反對派武裝一路南下。12月5日,中部重鎮、第四大城市哈馬失守;12月8日,第三大城市、首都最後一道主要防線荷姆斯失守;同一天,敘反對派武裝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開進大馬士革。
12月8日晚些時候,俄羅斯宣布巴沙爾及其家人已抵達莫斯科,由俄方提供庇護。至此,自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扛了13年的巴沙爾政府,在短短12天裏迅速崩塌。
作為巴沙爾政府的長期盟友,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曾在12月1日到訪大馬士革會晤巴沙爾。阿拉格齊12月8日晚接受采訪時坦言,敘政府軍本應阻止反對派進攻,卻幾乎未作抵抗、迅速潰敗,令人吃驚。
值得註意的是,敘反對派武裝發起反攻當天,正是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停火協定生效的日子。這只是一個巧合嗎?恐怕沒這麽簡單。當時曾有敘反對派成員在接受以色列媒體采訪時稱,黎以停火讓他們意識到進攻時機已經成熟,「感謝」以色列對黎真主黨和其他伊朗支持勢力的打擊。
黎巴嫩真主黨的精銳兵力此前是巴沙爾政府的重要外援。但一年來,以色列對哈馬斯、黎真主黨的軍事打擊以及對其高層的「定點清除」,導致這兩個組織的實力遭到嚴重削弱。
這是12月23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拍攝的「敘利亞沙姆解放武裝」領導人沙拉(中)。新華社
今年以來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角力屢次升級,伊朗在敘利亞境內的目標成為以色列打擊的物件,伊朗在敘境內的力量被削弱的同時,又被牽扯進與以色列的直接對抗之中,導致對巴沙爾政府的有效支持縮水。
作為巴沙爾政府的重要域外盟友,俄羅斯因俄烏沖突而無暇他顧,尤其烏克蘭軍隊反攻進入俄本土庫爾斯克州,俄羅斯早已經大幅縮減駐敘兵力轉而投入到烏克蘭戰場。
三個重要外援缺位,讓敘反對派武裝抓住了這個視窗期。敘利亞「變天」令伊朗近些年來主導的反以「抵抗之弧」遭到重創,其地區影響力擴充套件之勢遇挫。土耳其可謂「最大贏家」,利用敘反對派武裝顯著擴大了對敘利亞局勢的影響力。以色列也趁亂迅速進入敘利亞建立所謂「緩沖區」,透過大規模連續空襲基本摧毀了敘利亞的軍事戰力。
如今,敘反對派武裝「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沙拉放棄化名,從幕後走到台前,以大馬士革新主人的身份展開內政外交活動,任命過渡政府並收編國內大部份反對派武裝,與美歐和土耳其、卡達、約旦等方面的外交代表迎來送往。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