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向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4-03-01社會
長江沿岸九省二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黃河流域各省推進生態保護治理,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大河上下煥然一新。江河奔騰,鋪展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過去一年,中國生態環境品質實作穩定改善。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超過300萬平方公裏的陸域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累計建立近萬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育地,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裏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只有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作高品質發展。
2023年,北京PM_2.5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穩定達標。面對整體不利的氣象條件以及多次外來沙塵影響,北京加強與周邊省區市聯防聯控,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最佳化、車輛結構調整,一微克一微克地扣,讓「北京藍」成為常態。
白洋澱水質連續3年穩定保持在Ⅲ類。控外源、截汙染、引調水、防洪水、疏水系,讓白洋澱水「活起來」「動起來」,再現「荷塘葦海、候鳥天堂」勝景。
「彩雲之南」的大理,洱海像一只蔚藍純凈的眼睛,凝望著萬木蔥蘢的蒼山。水裏實施水生植物種植、魚類增殖放流,岸上建設汙水處理廠和高標準農田,洱海保護正從「一湖之治」向「系統之治」轉變。
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中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
過去一年,中國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濃度比2019年下降16.7%;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89.4%,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中國實作各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保專項規劃全覆蓋。開展新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規劃編制,進行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交流機制,為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打下基礎。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全面啟動。
首批國家公園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藏羚羊、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長臂猿等標誌性物種族群數量穩定增長,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艦物種時隔10多年重新現身……生態系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
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根基
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過去一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全國碳市場達到預期建設目標,綠色「智」造成為風口……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更亮。
先立後破,非化石能源實作跨越式發展,能源發展「含綠量」持續提升。
新疆哈密,一飆風吹過,風機葉片轉動;甘肅嘉峪關,一束光灑下,電子在光伏板中流動。「絲路風光」源源不斷地為杭州亞運會競賽場館送上綠電。
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達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一;風電光伏發電量已超過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突破15%。
節能、減排、增效,透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標準創新,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全面提升。
山東東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套用水泥「工業大腦」,生產能耗指標、排放指標、品質穩定性達到行業一流。東華科技總工程師朱波介紹,「工業大腦」讓熟料線綜合能耗下降了6.73%,品質穩定性提高了28.48%。
東華科技是成功建立綠色工廠的眾多企業之一。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在國家層面建成了綠色工廠5095家,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7%。
向新而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壯大。
2023年,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首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強勁,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從鄉村到城市,從廠礦到園區,從生產到生活,綠色低碳成為發展「關鍵詞」。
綠色建築服務生產生活,中國新建綠色建築面積占新建建築的比例超過90%;交通運輸結構加快調整,「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建設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
從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夯實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到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從持續最佳化財政資源配置,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稅費優惠政策,到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從深化能源價格改革,推動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到健全綠色電力交易體系……綠色低碳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
2023年,黑龍江省伊春市成功建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以400萬公頃浩瀚森林、40萬公頃大美濕地、702條清澈河流而聞名的伊春,深耕森林生態旅遊,構建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持續釋放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讓生態要素成為生產要素,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一批又一批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開啟了生態產品價值實作的新空間,率先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以生態入「儲」,以資源抵「貸」。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發掘生態產品價值優勢,推動綠色融資創新。先後落地森林贖買抵押貸款、林權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生態權益金融業務,為「兩山」價值轉化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實作「綠水青山」可轉化、可增值。
「生態好了,金山銀山也就來了。」山東臨沂蒙陰縣桃墟鎮百泉峪村黨支部書記方國明說。透過生態系生產總值(GEP)核算,百泉峪村生態產品總價值7270萬元,獲得整村生態授信4300萬元。如今,這個曾靠開采礦石過活的村子,依托蒙山生態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旅遊新亮點,年接待遊客達2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4.2萬元。
經過多年試點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出台新規。EOD模式被認為是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探索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的模式創新。
挖掘綠色「富礦」,更多探索已在路上。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與主體功能區、自然保育區、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制度設計的統籌銜接,完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則和方法,建立生態產品保護、利用、流通、價值轉化與交易政策保障體系,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從理論到實踐的破題,正向縱深行。
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讓更多「綠寶盆」變為「聚寶盆」,中國正不斷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圖景。 (經濟日報記者 曹紅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