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科學技術部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等單位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在廣州閉幕。來自全國各地的74個代表隊、247名選手經過為期3天決賽的角逐與較量,最終,中國氣象局代表隊的牛芊茵,黑龍江代表隊的於尚洋等10名選手獲得特等獎,摘下2024年「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桂冠。大賽還評出一等獎30名,二等獎60名,最具網路人氣獎10名,三等獎和專項獎若幹名。
本屆大賽以「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主題,旨在全社會傳播科學知識,講述科學故事,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環境。
本屆大賽自啟動以來廣受關註,在預賽階段,各地先後組織選拔賽多達1968場次,累計吸引64366名參賽者報名,賽事累計觀看受眾超3200萬人次。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05後」科普新生力量,呈現年齡跨度大,涉及領域廣等特點。
從「歐洲橋,中國造」到「核力助雙碳」,從芯片的「烹飪」方法到「漂」出來的數據,再到「年年歲歲稻花香」、科技讓文物「活」起來……比賽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結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實踐,以極具趣味化的語言風格和生動有趣的表達形式,帶領著公眾一步步解鎖神秘的前沿科技,深入探討當下的社會熱點,全面解讀生活中的百科知識,並將科學與文化傳承、科學與藝術結合。選手們在講解的全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導向,透過具體的案例和真實的故事,原本復雜難懂的科學知識、多樣化的科普內容以及令人敬仰的科學家精神,更能夠深入大眾的心中。
為激勵選手創新形式,增強科普思維和實踐能力,今年大賽首設「我秀科普」個人展示環節,鼓勵選手用多元的風格和特色,吸引公眾關註科普,增強科普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啟發性,促進與公眾的互動和情緒共鳴。比賽現場,選手在1分鐘的「我秀科普」環節,采用脫口秀、快板、唱歌等多種形式展示科普故事,深受公眾喜愛。
同時,今年大賽還要求選手準決賽與總決賽的自主命題講解選題不能相同,以此考驗選手在不同題材上的講解能力,進一步豐富了大賽優質科普內容的創作,滿足公眾對更多元、更豐富科普內容的需求。大賽評委曹靜表示,今年賽制內容的調整,有效引導選手們更加註重優質科普內容的打磨和呈現,深入挖掘科學知識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為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氛圍,本次大賽透過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開展相關話題互動和全網直播,利用AI生成技術實作賽場人機互動,實作科普「全民狂歡」。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作為科技部主辦的一項全國性大型科普傳播品牌活動,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為促進科學傳播、培養優秀科普人才、弘揚科學精神、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增強文化自信的國家級科普工作平台,為中國科普事業註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大賽評委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表示,隨著社會各界對科學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已經逐漸成為公眾的自覺選擇,對高品質科普文化要求也越來越高,科普講解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價值觀的塑造,今天這場大賽,選手們不僅具備紮實的科學素養和廣泛的知識儲備,還善於運用創新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熱點、生活常識相結合,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既嚴謹又不失趣味,讓觀眾們從中受益,真正做到了「讓科普流行起來」。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李一蘭)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