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40周年的新起點,上汽和大眾再次續約,將不斷拓寬彼此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共同支持上汽大眾的發展,助力合資企業在電動化、智慧化領域‘二次創業’。」
12月10日,上海安亭。在上汽大眾40周年「共出眾啟新篇」活動上,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現場表示。
上汽大眾的「慶生」活動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手裏拿著「歡迎回家」的「邀請函」,帶著對上汽大眾深深的情感與回憶——他們,是上汽大眾2800萬車主的代表。
車主的信賴與支持是上汽大眾踐行長期主義的一個側影。就在半個月前,上汽集團宣布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延長合資協定,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拉開了中國汽車合資2.0時代的大幕。
上汽大眾40年,是中國汽車產業取得長足進步的40年,也是中國經濟創造無數奇跡的40年。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蹣跚學步,到如今在全球汽車舞台上大放光彩,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汽大眾都是當中的實踐者與見證者。
「共出眾」,意味著中國將堅持高水平開放,繼續推動跨國公司與中國市場雙向奔赴、互利共贏。「啟新篇」,則傳遞出上汽大眾這家合資車企的代表,將主動擁抱智慧網聯汽車大潮,以更加出眾的產品,服務移動出行新時代的信心和決心。
憶往昔:一款款「國民車型」帶動一整條產業鏈
「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翻開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史,桑塔納國產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
1984年10月,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合營合約,由此拉開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序幕。桑塔納是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
1985年,上海車展上桑塔納一炮而紅;1987年,桑塔納國產化計畫正式啟動;1993年,家喻戶曉的桑塔納年產量突破10萬輛;1999年,中型車代表帕薩特首輛車下線;2008年,上汽大眾自研的「國民神車」朗逸上市,開啟長達十余年的同級車「霸榜」之路;2010年,上汽大眾首款國產SUV途觀上市,迅速引爆市場;2019年,上汽大眾首款基於MEB平台開發的純電動汽車ID.3下線,帶動ID.家族以13萬輛的成績位居2023年合資純電車型銷冠……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透過上汽大眾留下的足跡,可以看到中國汽車工業成長的清晰脈絡。
40年來,上汽大眾的汽車走入千家萬戶,成為2800萬使用者的生活夥伴,不僅實作了自身的飛躍,更帶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繁榮。
從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角度,可以一窺上汽大眾的獨特貢獻:
上世紀80年代,第一輛CKD(全散件組裝)桑塔納轎車駛下生產線,它是由上海的工人師傅靠著葫蘆吊、銼刀、榔頭等工具加班加點拼裝出來。彼時,德國【明鏡】周刊在實地考察後寫道:「大眾汽車將在一個‘孤島’上生產,這裏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
40年來,在合資經營的歷程中,上汽大眾與本土供應商相互成就,帶動數百家零部件企業透過技術改造攻克了國產化的難題。如今,這些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份,為包括造車新勢力在內的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以零部件企業延鋒集團為例,1986年至1993年,以桑塔納國產化為契機,延鋒陸續開發了100多個引進車型的內飾產品,逐步闖入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頭部陣營。如今,延鋒已從傳統的內飾、座椅、電子等供應商,發展成提供數位化座艙解決方案的智慧制造企業,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40余個生產研發基地。
「上汽大眾對國內汽車供應鏈的建立和完善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如今很多頭部供應商都與上汽大眾有過緊密合作。」延鋒國際總經理臧純高稱。
以上汽大眾的發源地上海安亭為核心,嘉定區在1998年就成立了汽車產業園區,至今已累計吸引超10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入駐。2023年,嘉定全年規模以上汽車工業產值超過3500億元,占上海全市汽車總產值超三成。
從上海,到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上汽大眾在國內布局多處生產基地,既滿足了企業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拉動當地和更大區域的經濟發展,體現出積極的放射線帶動作用。」
看現在:駛上傳統車企創新轉型「快車道」
隨著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如今,全球汽車工業都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面對電動化、智慧化的轉型浪潮,合資品牌由於起步較晚、節奏較慢,錯失了市場先機。據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數據,今年11月,中國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銷量60萬輛,同比下降9%,市場占比進一步下滑。
合資汽車品牌向何處去?這是上汽大眾等合資車企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作為合資品牌領軍企業,上汽大眾率先轉型,開啟「油電同進」「油電同智」戰略。今年以來,ID.家族產品全新升級,被上汽大眾喻為「超聰明油車」的途觀L Pro、帕薩特Pro也先後上市,將智慧化產品覆蓋到了最核心的中型SUV和轎車市場。疊加「限時一口價」等靈活行銷策略,上汽大眾在變局中成功實作「破局」。
11月,上汽大眾延續「油電同漲」的局面,單月銷量13.25萬輛,同比增長10.41%,連續四個月實作環比增長。其中,上汽大眾新能源車型批發銷量達1.6萬輛,其中ID.家族銷量突破1.4萬輛,穩坐合資純電車型第一名。
進入12月,上汽大眾旗下的大眾品牌2024年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大關,成為今年首家年銷量破百萬的合資品牌。從車型布局到上市節奏,從產品配置到銷售策略,上汽大眾在今年的全方位變革,無疑為合資車企樹立了品牌重塑的樣本。
12月10日活動現場,王曉秋特別提到:「近期,上汽與奧迪、大眾先後簽訂合作協定,啟動了上汽奧迪新平台、新車型的聯合開發。上汽集團將全面助力上汽大眾,以‘中國速度’,共同開發新產品,搶跑新賽道、搶抓新機遇。」
從合資元老到轉型先鋒,上汽大眾的40年發展道路上,有過高光和榮耀,也經歷了顛簸和坎坷。雖然時代在變、市場在變,但企業的信念從未改變、大方向從未跑偏。
行業觀察人士評價,一直以來,上汽大眾在推動中外汽車工業的交流中,始終扮演著「領頭雁」的角色。企業自覺擔當起制造業開放的「先遣隊」,幫助中國汽車產業加速融入全球市場。
獨行快,眾行遠。盡管未來挑戰巨大,但上汽與大眾提前續約,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德雙方對合資企業、中國汽車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信心,更意味著股東雙方攜手合作、賦能上汽大眾發展的信心與決心更加堅定。以上汽大眾為代表的合資汽車品牌,已經開始穿越周期。
向未來:「技術共創」引領汽車合資新時代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一開始,中國汽車市場對外開放,被外界認為是「市場換技術」。1990年,上汽大眾技術中心大樓破土動工,成為上汽大眾培育自主研發能力「長征路」的第一步。
歷經數十年發展,包括上汽大眾在內,中國汽車工業在技術領域的進步日新月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創造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汽車企業不僅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在續航裏程、充電效率、電池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也在高精度地圖、車路協同、V2X通訊等智慧化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讓汽車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成為集出行、娛樂、辦公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移動空間。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從過去的「拿來主義」到如今的「結合主義」,上汽大眾「二次創業」步履穩健。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稱,要持續保持上汽大眾的品牌競爭力,「就是要把中外股東最好的東西拿過來,將德系基因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用更開放的心態和模式來造車。」上汽大眾股東雙方一致表示,新合作期內,將結合汽車行業轉型趨勢以及中國市場的需求特點,融合各自優勢資源實作強強聯手,持續打造「更懂中國市場」的好產品,開啟由「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的汽車合資合作2.0階段。
中德雙方的「技術共創」,一方面依托德國大眾在底盤和動力總成方面的技術優勢,延續德系品牌的品質、品控、調校、駕控,另一方面將在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方面,得到上汽集團、供應商和整個中國智慧汽車產業鏈的加持,兩者融合將研發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加快向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執行長奧博穆表示:「我們將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域註入更多研發資源。上汽大眾計劃至2026年會推出兩款基於CMP平台的全新一代電動車型。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專為中國市場開發、8款為電動車型。我們有信心在智慧網聯時代繼續保持上汽大眾的競爭力。」
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看來,此次上汽大眾的全新合作方式,代表了中德雙方「以變應變、主動求變」的態度。這次合作對中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邁入全球市場具有積極意義。
回顧過去,正是由於上汽大眾開啟了合資的大門,中國的汽車工業才能大踏步前進,實作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也只有繼續開放,將合作共贏進行到底,中國汽車工業才能持續進步。
展望未來,出行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滿足新時代新需求,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新轉型未有窮期。包括上汽大眾在內的中國汽車工業,向前的腳步永不停歇、向上的攀登從不懈怠,正昂首邁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40年。(記者:姜微 何欣榮 參與采寫:李一帆)
【經濟參考報】版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