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醫師節醫者講述:在兜底科室救命,用個人假期義診,自費買書贈予家長

2024-08-19社會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九派新聞采訪了三位醫生,他們來自不同醫院、不同科室,但都以自身行動詮釋著醫者仁心的精神。自8月12日起,三人均在吉林省參加韓紅基金會組織的公益醫療援助活動。

其中,有人在一線與死神搶生命,有人使用個人假期參加義診,有人直到下午一點多才看完最後一位排隊等待的病人。

近70歲的王嘉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1974年,她從第三軍醫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畢業時還不足20歲,從醫至今將近50年。她自2016年開始參加義診,「當了這麽多年醫生,有這麽多經驗,應該回饋社會,為社會做點事。」

【1】救命的大夫:從事急診工作13年

遲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我是學心血管專業的,從2011年至今,從事急診工作已經13年了。急診科與專科不一樣之處在於,我們是救命的科室。其他科室的大夫都可以說是治病的大夫,而急診科大夫是救命的大夫。

業內有一句話:專科是先瞄準後開槍,先診斷清楚再開始治療。但急診科是先開槍後瞄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問題,保住患者的命,給其他專科創造治病的條件和機會。

急診科處理所有的緊急情況。義診前兩天,現場有暈倒的、虛脫的,還有危重病人,我們先幫助患者穩定生命體征。如果涉及像今天這種專業性特別強的(Madelung’s Disease,馬德龍症候群),我們及時二次分診,分到專科醫生那邊。

急診科作為一個大內科,在給所有內科兜底。義診這幾天,我們基本是結束最晚的。哪個內科的患者太多看不過來,都要轉到急診這邊來。我們四個人,大概一天要看200到300位患者。

遲騁義診。圖/韓紅基金會

從2018年援陜開始,我一直參加義診到現在。我認為,優質的醫療資源能夠進入基層,才是最大的醫療公平。因為我現在在援疆,目前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救中心工作,對這一點更有體會。

我們做醫療援助不僅是要把優質資源送到基層,還要培訓急診科大夫、超聲科大夫、新生兒科大夫,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讓醫療誌願服務的優勢在當地持續開花。

基層急診科醫生比三甲醫院的急診科醫生承擔的工作壓力更大,特別辛苦。當地很多急診醫生發揮著轉診或分診的作用,很少親自治療病人,經驗比較少。醫學畢竟是一個經驗類學科,透過培訓、面對面講授也能夠幫他們提高。

義診現場,每位醫生旁邊都配了一位當地的專科醫生。在看病過程中,我們會跟當地醫生講,為什麽這樣診斷與治療,患者為什麽出現這種情況。透過這樣的專業交流,給當地留下一些醫療經驗。

【2】眾籌購買書籍、鞋墊,最後結束義診

劉景宜 北京崔玉濤診所兒科康復師作業治療

今年是我做兒科康復師第21個年頭。我學的是大康復(作業治療方向),神經科康復、骨科康復、兒童康復都學。後來選擇兒科康復,是因為我喜歡跟小朋友打交道。

如果您見到我們診所的評估室,可能會非常吃驚。這裏像一個賣玩具的地方,架子上放了好多盒子,裏面有各種玩具。我們會根據小朋友的情況,從中取出不一樣的工具,來幫助完成必要的活動。

北京崔玉濤診所的評估室。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已經是我第五次參加義診了。去年在黑龍江,接觸到一些自閉癥、多動、抽動的小朋友。因為時間很短,我跟每位家長都說了很多,不太確定他們到底吸收了多少,我很不放心。所以,吸取了去年的教訓,今年特別準備了書籍和鞋墊,希望能為小朋友提供更好的幫助。

發給家長宣教書籍,是希望家長能更了解這種疾病,以及疾病影響下的孩子。要在尊重孩子特質的前提下提供幫助。自閉癥、發育遲緩的小朋友張力低,動作不協調,影響運動意願。有了鞋墊,小朋友能更好地參與活動,為日後康復提供良好基礎。

不過,要特別說明,今年的鞋墊和書籍,是我們兒童康復師自己掏錢買的。大家知道我有機會參加義診,眾籌提供支持。鞋墊其實蠻貴的,書籍是由認識出版社編輯的人幫忙溝通打了折。

劉景宜的義診桌面一角。圖/胡冰月

我參加的前半程義診,平均每天看12到13個孩子,每人20到30分鐘,對於這個科室來說,已經是最快速度了。在醫院接診一個小朋友,大概要1到1.5小時。

15日那天,我是最後一位結束義診的醫生,看到下午一點多。兒科康復需要時間了解兒童及其家長的情況。兒童的表達能力有限,認知差的孩子服從性、理解能力都不佳,所以需要時間來引導,發現其行為模式,明確其功能水平。之後,還要了解家長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都做過哪些努力等。

不過,義診還是有局限性。因為時間較短,不能給孩子及其家庭帶來具體而充分的治療幫助。但透過宣教,可以讓家長認識疾病、知道如何幫助孩子,為家長提供治療思路和方向性指導。

對於基層醫生來說也是如此。他們應該知道,可以透過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這些疾病,提高小朋友的功能水平。

【3】用個人假期參加義診,回饋社會

王嘉陵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1974年,我從第三軍醫大學(現陸軍軍醫大學)畢業,當時還不到20歲,今年快70歲了。我從醫將近50年,中間到國外學習過兩年。

我在醫院特別忙,我們301醫院的醫生都是用自己的假期來做義診的。每個人的假期天數不一樣,像我工作年限長的,有30天假。有人可能15天假或10天假。

我是韓紅基金會的理事之一,也是月捐人,從2016、2017年開始參加義診。我認為,人這一輩子應該有回饋社會的情懷。更不用說,我們是從小在部隊家庭長大的。(註:月捐人,指韓紅基金會發起的慈善募捐計劃,每月捐贈一定數額者)

學了這麽多年醫,當了這麽多年醫生,有這麽多經驗,應該回饋社會,為社會做點事。

王嘉陵義診。圖/胡冰月

不過,我參加的是前半程,到17日。8月份暑假,我的女兒和外孫女從加拿大回來了。我回家後,還有一周假期,有工作就忙工作,出門診做手術,其他時間就陪家人。

去年援助黑龍江,我參加了後半程,和另兩位醫生剛到黑龍江,本來準備第二天就去義診地點。那天早上六點半,我102歲的媽媽病危了。醫院通知,我媽媽在301住院。那次我沒辦法,趕回家了。

今年301醫院來了18位元醫生,現在還有10位在這裏。每個科室該有的都有。

其實工作和義診也不矛盾,我們有時間就盡力去做這件事情。如果工作實在太忙,可以找其他醫生,但義診隊伍不能缺人。

九派新聞記者 胡冰月

編輯 萬璇 武菲菲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