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各地的「音樂+旅遊」「賽事+旅遊」、沈浸式體驗等新型業態吸引了大量人氣,消費券等促銷活動為遊客帶來「真金白銀」的實惠。
在熱鬧的場景中,海外遊客的身影也越來越多。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擴容到37個口岸、54個國家,1-7月,各口岸入境外國人就已經達到了1725.4萬人次,同比增長129.9%;簽發口岸簽證84.6萬證次,同比上升182.9%,明顯帶動入境遊消費。
數據顯示,今年1-6月,網聯平台「外卡內綁」業務累計服務200多萬境外使用者;交易筆數3738.18萬筆,同比增長6.65倍;交易金額54.17億元,同比增長8.03倍。
事實上,中國政府今年年初就釋出了【關於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在人民銀行的支持下,中國多家金融機構聯合境外錢包夥伴以及國際卡組織,探索推進入境移動支付服務創新。便利的支付體驗與安全的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入境遊客的消費滿意度。
不過,中國旅遊研究院釋出的【入境旅遊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入境遊客接待量超過2023年的各個季度,但也只是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67.2%、64.0%、53.2%和83.0%。而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一季度國際入境人數已經超過2019年同期。
另外,中國的入境遊目前初具規模,在客源結構、人均消費水平等方面,和世界知名灣區還有差異,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入境遊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入境遊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區域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是提升中國消費空間的「流量密碼」,同時,也給中國的外商投資、對外貿易等方面帶來更多優勢。
在全球價值鏈與供應鏈密切交織的當下,學者指出,免簽政策縮減時間成本、破除行政壁壘,使國際商旅人士可以隨時跨越國界,捕捉市場動態,有效地促進了商品、資本和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通。
在中國內地居民的消費方面,「以舊換新」政策在國慶期間營造出了紅火的購物場景。
今年3月,中國政府釋出以舊換新相關方案,7月底,相關部門推出若幹具體措施,明確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其中,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家電產品和電動自由車以舊換新,舊房裝修、廚衛改造、居家適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購置等都被納入補貼範圍;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由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7000元,分別上漲到2萬元和1.5萬元。
在中央政策支持的8類家電品類外,各地政府可以自主確定補貼其他家電品種。
在大力度的政策加持下,買大件換新款、綠色節能、智慧控制等,是很多消費者的主要目標。
無論是基於消費理念的轉換,還是「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動,綠色、智慧的新能源車都是時下消費熱點。
目前,中國內地10多個省市提高了汽車以舊換新的地方補貼。近幾個月,新能源車市終端銷量「淡季不淡」,8月零售102.7萬輛,同比增長43.2%,滲透率連續第二個月超過50%。9月1日-15日,新能源乘用車零售44.5萬輛,同比增長63%。
汽車、家電、餐飲是消費的頂梁柱,包括以舊換新在內的各項刺激政策,帶動這些領域的綠色智慧等新型消費快速成長,並激勵生產制造端持續創新,反過來又以高品質的供給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這構成了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正向迴圈。
來源:中國深度財經
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