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國際銳評丨關稅威脅下,美國人開始「囤貨」?

2025-01-16社會
「加征關稅將推高物價、加劇通脹」「不利於工人和美國的長期利益」「美國供應鏈和制造商將深受其害」……隨著美國新一屆政府上台臨近,美國國內對美發起新一輪關稅戰的擔憂日益上升。
2018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加征關稅,挑起中美經貿摩擦。2021年以來,拜登政府延續了加征關稅措施。去年11月,美國候任總統川普聲稱,將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對中國商品額外征收10%的關稅。過去幾年的事實證明,美對華關稅戰傷人害己,埋單的主要是美國民眾和企業。是否要繼續為錯誤做法付出代價?美國新一屆政府需仔細掂量。
近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了華盛頓州塔科馬市市民赫雪爾·威爾森的故事。自美國大選以來,他已經囤積了300美元的商品,並計劃之後每月再多花100美元囤貨,原因是擔心美政府兌現關稅威脅後,自己將付出更大的代價。美國去年12月一項針對2000名美國居民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人出於對未來關稅的恐懼而增加購買。
這種「囤貨」的行為並不令人驚訝。多項研究顯示,關稅壓力最終轉嫁給了美國消費者。芝加哥大學近期調查顯示,高達98%的經濟學家認為高關稅主要由美國消費者承擔。據穆迪公司早前推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加征對華關稅92%的成本,美國家庭每年因關稅而增加1300美元的開支。
同時,這種「漲價」對美國高通脹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導致其最高通脹率一度達10%左右。正如德國美國商會主席西蒙尼·梅恩指出,一旦某國試圖用關稅對本國貿易進行保護,就會導致物價上漲、商品交換變得困難。這種人為的限制會導致經濟增長停滯。
美方加征關稅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推動制造業回流,但結果適得其反。美國【新聞周刊】等媒體認為,關稅無法復興美國制造業,反而會阻礙「重振美國制造」。有分析稱,美國制造業嚴重依賴從世界各地進口大量中間品,對這些中間品征收高額關稅,只會大幅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國際金融危機時,制造業在美國GDP中的占比為12%,如今降至10%左右,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與其想著透過關稅強盛制造業,不如反思下美國經濟真正存在的問題。
再來看就業。關稅看似「保護」了相關行業,但它對就業的傷害已經在更大範圍顯現。以美國對中國鋼鐵和鋁征收的關稅為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監管與市場中心主任桑賈伊·帕特奈克近期的研究發現,關稅可能保護了美國鋼鐵行業的部份就業機會,但任何使用美國鋼鐵的企業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且往往不得不減少產量,導致可能無法雇用那麽多員工。帕特奈克稱,關稅導致美國各行業至少損失14萬到27.5萬個崗位。還有分析指出,美國高關稅及外國相關反制措施會導致部份美國企業利潤下降、推遲潛在加薪或擴張計劃,不利於就業穩定。
至於美方想利用關稅來改善貿易失衡,也被證明事與願違。加征高關稅雖然使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有所減少,但其整體貿易逆差節節攀升。2022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9512億美元,2023年仍高達7734億美元,遠高於2018年的6210億美元。有經濟學家分析稱,如果其他國家采取報復性關稅,美國出口總量以及全球貿易總量都可能下降。關稅戰帶來的很可能是美國貿易失衡進一步加劇。
美國試圖拿關稅當「交易」的籌碼,但關稅戰遏制不了中國發展。中國官方13日釋出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連續八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德意誌銀行認為,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或較為有限,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對美出口依賴度下降,目前對美國的出口僅占中國GDP的3%。
同樣的,關稅戰也無法阻擋美企到中國投資的步伐。如今,美國在中國設立的企業多達7.3萬家,總投資額超過1.2萬億美元。麥當勞過去一年在華新增門店最多、占全球約六成,星巴克在上海有1000多家門店、在全球獨一份,特斯拉在中國銷量「逆勢」同比增長,蘋果200家主要供應商中80%在中國生產……這樣互利合作的成功故事比比皆是。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怎麽可能不來往不打交道?事實反復證明,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而非挑戰,寬廣的地球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打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認真思考、慎重決策,與中方相向而行,回歸互利共贏的正軌,造福彼此和世界。
(國際銳評評論員)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