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銀行「圈地」個人養老金背後:使用者被「跨省開戶」紅包多登出難

2025-01-11社會
直到被簡訊通知的那一刻,高先生才知道他的個人養老金帳戶「被開戶」了。
「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給開通了。」高先生稱,2024年12月15日,他收到了一條來自農業銀行的個人養老金開戶簡訊,經農行App查詢,他名下確實存在個人養老金帳戶。高先生聯系銀行後獲悉,銷戶需到網點櫃台辦理,他便前往銀行網點櫃台成功辦理了銷戶。
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各大銀行開始了個人養老金市場「爭奪戰」,個人養老金開戶亂象也隨之出現。貝殼財經記者註意到,近日不少使用者反映個人養老金帳戶在銀行未告知的情況下「被開戶」,且在開通後難以線上登出。
所謂個人養老金,即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營運、國家政策支持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自願在特定帳戶存一筆錢,每年不超過12000元,在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還可透過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收益。
個人養老金是國家養老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份,旨在為未來的養老提供更加穩固的財務基礎。參加個人養老金投資,能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養老保障需求,但在推廣過程中,也存在著個人養老金帳戶「被開戶」等問題。
對此,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渺認為,真正個人養老金帳戶「被開戶」情況較少見,或是使用者提前預約了或不小心點選開戶連結,導致「被開戶」,這屬於行銷過程中出現的不規範行為,本質上是銀行對客戶資源的爭奪,豐富個人養老金產品種類、最佳化個人養老金制度才是關鍵所在。
他進一步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時間不久,國內投資者對此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下一步,個人養老金制度應進一步最佳化調整,財政稅務部門、金融管理部門應在稅收優惠、產品準入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個人養老金遭「跨省開戶」 使用者稱並未告知
2024年12月25日晚,山東市民馬先生在短視訊平台刷到有關個人養老金被開戶的新聞,突然想起自己10天前收到的一條手機簡訊——「中國銀行已按照您預約開戶申請完成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開戶,開戶網點是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
起初,他以為這只是一條銀行行銷簡訊,並未在意,後來才發現自己是「被開通」了個人養老金帳戶,開戶網點是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一家中國銀行支行。
馬先生收到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開戶簡訊。 受訪者供圖
「我公司在山東,銀行卡開戶在山東,怎麽在江蘇開通了個人養老金帳戶?」馬先生很納悶,他從來沒去過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為什麽會被跨省開通了個人養老金帳戶?
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工作人員告訴馬先生,其曾於2024年1月9日在手機上預約過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馬先生回想起,2024年1月9日,他在中國銀行東海支行營業部領紀念幣排隊期間,有銀行工作人員操作他的手機登入中國銀行App進行過認證。
「當天11時許,我在排隊領紀念幣,排隊人很多,期間有位銀行工作人員問我有沒有中國銀行App,說幫她掃個碼,完成一下任務。」馬先生表示,當時他把手機給了這位工作人員,但該工作人員並未告知是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且其個人養老金開戶網點在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也不是中國銀行東海支行營業部。
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工作人員對馬先生表示,將對此進行調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此聯系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該網點工作人員稱,領取紀念幣只能在營業部辦理,但該客戶名下銀行卡可能歸屬該網點,或首次辦理業務的客戶號歸屬該網點,才導致個人養老金開戶網點為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
針對工作人員未提前告知情況,該工作人員稱,銀行要求為使用者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須提前告知,或存在工作人員告知後使用者不記得的情況。
對此,馬先生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他原本在中國銀行有三張銀行卡,在收到開戶簡訊後才發現自己名下多了一張開戶網點為中國銀行東海海陵支行的銀行卡,而馬先生的個人養老金帳戶繫結的正是這張卡。
優惠券、紅包誘惑連連 被充值帳戶無法登出
河南市民余先生也經歷了類似遭遇,2024年12月15日,余先生收到了一條來自興業銀行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的簡訊,經查詢,「被開戶」的個人養老金開戶網點竟位於距離河南省1000多公裏外的廣東佛山。
余先生個人養老金開戶網點為興業銀行佛山分行營業部。受訪者供圖
余先生聯系興業銀行得到回復:個人養老金帳戶是余先生在京東上主動預約開戶的,興業銀行是京東的合作方,開戶由興業銀行操作。
相關頁面顯示,京東金融與廣發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均有合作,選擇在合作銀行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使用者可獲得50-80元不等的京東商城購物券。
京東金融個人養老金首次開戶至高領80元購物券。京東金融頁面截圖
「消費者在京東商城購物時,系統會自動辨識到商品可用個人養老金開戶活動優惠券並進行活動推播。」京東金融客服稱。貝殼財經記者註意到,透過京東商場即可進入個人養老金帳戶開通界面。
除了購物平台優惠券的誘惑,不少銀行針對個人養老金開戶獎勵紅包或立減金。2024年12月15日,工商銀行發文稱,「個人養老金選工行,開戶繳存最高可領超800元立減金。」
農業銀行App顯示,繳存個人養老金至高可領100元支付立減金;招商銀行App顯示,首次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抽至最高288元紅包。招商銀行客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開戶有抽取紅包的活動,使用者或不小心點進連結開通了帳戶。」
個人養老金帳戶易開通,登出難。
余先生收到的簡訊顯示,「您正式開立養老金帳戶並獲得開戶獎勵58元京東商城購物券+1元養老金紅包。」正是這1元養老金紅包成為了余先生登出帳戶的阻礙。
余先生開通個人養老帳戶後到賬1元養老金紅包。受訪者供圖
1元養老金紅包在開戶後存入個人養老金余額,而根據京東金融相關規則,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內有余額(含本活動獎勵的體驗金紅包)的無法直接登出,但支持在不同銀行間轉移,如有問題請自行聯系開戶銀行受理,由此產生的通訊、交通等費用需自行承擔。
興業銀行客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未存款的個人養老金帳戶可在App自行登出,存款5天之內,可支取出來再進行銷戶,若存款超過5天,則無法銷戶,只能將帳戶轉至其他銀行。該客服還稱,個人養老金帳戶相當於銀行儲蓄帳戶,開通後不會自動扣款也不會影響征信。
馬先生「被開通」的個人養老金帳戶上並沒有存錢,但也無法透過App自行登出,他表示,「中國銀行負責人稱,將聯系技術部門,申請線上登出已被開通的個人養老金帳戶。」
個人養老金「被了解」需要時間 銀行行銷對投資者吸引有限
一方面,當前使用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了解有限,另一方面,銀行紅包行銷誘導使用者開戶的同時難以吸引真正的投資者。
余先生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不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在余先生的認知中,他任職的公司為其購買了養老保險,並不需要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馬先生也稱,他並不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
「從試點情況看,個人養老金帳戶開戶數超過7000萬,但繳費人數和人均繳費金額較低,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時間不久,透過個人養老金帳戶進行投資期限超長,國內投資者比較陌生,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董希渺表示。
據招商銀行客服介紹,國家推廣個人養老金帳戶相當於鼓勵個人去強制儲蓄,每年儲蓄這麽一筆錢,等到退休之後才能取出來。個人養老金帳戶裏有一些收益很好的理財產品在帳戶外買不到,繳存個人養老金帳戶還能抵稅。
2024年12月1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釋出通知,自12月15日起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銀行也隨之開啟個人養老金市場「爭奪戰」,除了開戶紅包、立減金,更有國有銀行推出了費率優惠。
2024年12月27日,農業銀行公告稱,為支持中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降低基金持有成本,最佳化客戶投資體驗,經與相關基金管理人協商,擬對該行代銷的公募基金Y類份額予以申購及定投交易費率優惠。
「商業銀行普遍比較重視個人養老金帳戶開戶工作,一段時間內紛紛透過贈送現金、贈送禮品等方式吸引投資者開戶,這樣一些過度行銷的行為,吸引的是薅羊毛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本身對個人養老金帳戶投資的需求並不高。」董希渺稱,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有部份養老基金、理財產品由於受資本市場下行影響,出現負收益,低於投資者預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進行投資的意願。
2024年12月1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釋出【關於在全國範圍實施個人養老金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公告】,自2024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實施個人養老金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在繳費環節,個人向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的繳費,按照120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在投資環節,對計入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並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其繳納的稅款計入「薪資、薪金所得」計畫。
董希渺認為,對個人養老金產品實施稅收遞延政策後,整體稅率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對年收入6萬元以下的人群,透過個人養老金帳戶投資如何享受稅收優惠還應進一步采取措施。
他進一步表示,個人養老金帳戶的投資上限還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比如12000元的上限可以調整為24000元,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開立帳戶。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要推出更多符合投資者需求的專屬產品。特別是銀行要引入更多的同業產品,適當提供咨詢服務,讓投資者有更多、更豐富的選擇,提高投資者開戶之後的投資意願。
個人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人社部副部長李忠首次從官方解讀個人養老金制度時就曾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適應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養老保險需求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基礎上再增加一份積累,退休後能夠再多一份收入,進一步提高退休後的生活水平,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品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雨婷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