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盡管中國方面展現了積極合作態度,不過由於美國缺乏同向奔赴的意願,雙方管控分歧的難度將大大增加。但多方面因素決定了中美貿易短期內不會急劇收縮,中美貿易受挫對中國出口影響有限。」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1月10日召開的【2025年宏觀經濟金融展望】釋出會上表示。
據介紹,進入2025年中國出口影響較大的外部沖擊變量一方面來自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力度,另一方面則來自「傳染效應」的範圍,即歐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部份東協成員、拉美等其他國家和地區是否會追隨美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在連平看來,盡管中國出口增長面臨著一定壓力,但得益於中國對美出口依賴的降低、全產業鏈和中高端制造業優勢、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貿易創新、豐富的應對經驗、美國加征關稅的難度以及人民幣貶值支撐作用,中美貿易受挫對中國出口影響有限。
具體而言,第一,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依賴已經相對較低。經過多年調整,對美出口在中國總出口中的占比已從超過20%降至15%以下,因此即使中美貿易受挫對中國出口的沖擊也相對有限。
第二,中國具備全產業鏈和中高端制造業的有利競爭。以「新三樣」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業對穩出口起到了良好支撐作用,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預測中國制造業產值在全球的占比在2030年有望進一步提升至45%,美、日、德則分別降至11%、5%和3%。
第三,中國的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除了美國,東協、歐盟、中國香港、日本、南韓、印度和俄羅斯等地是中國的重要出口市場。同時,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占比不斷上升,與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自貿協定深化、提級,為中國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拓展提供了空間。
第四,中國貿易創新有助於提升出口競爭力。制造業高端化、數位化、綠色化發展態勢明顯,跨境電商、新型離岸貿易等新業態加速湧現,為中國出口增添了新的增長點。
第五,中國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應對中美貿易賽局的經驗。無論是國家層面的稀有金屬出口管制、去美元化等手段,還是微觀層面的企業「出海」、開拓多元化市場等策略,都為中國應對中美貿易受挫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六,美國加征高額關稅短期內難以一步到位,需要借助多種機制分階段實施且存在不確定性,這為中國應對中美貿易受挫提供了緩沖時間。
第七,人民幣前期已出現一定振幅的貶值,根據J曲線理論(描述貨幣貶值後貿易平衡的變化軌跡),本輪貶值會對2025年下半年的中國出口形成一定支撐。根據預測,人民幣貶值10%可帶動出口增長5%,幾乎可抵消美國對華加征20%關稅的影響。
「需要註意的是,人民幣可允許階段性、可控地貶值,但不宜大幅、持續地貶值,避免造成進口成本增加、資本外流等副作用。」連平說。
對於2025年出口增速預測,連平認為,初步估算,美國對華關稅每加征10%,中國出口或下降2%—2.5%,較2018年—2019年的4%左右明顯收窄。在基準情形下,即美國對華加征20%左右的關稅,疊加少數已開發國家追隨美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預計中國出口增速將降至1%;進口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小,預計增長2%左右。
談及2025年穩外貿重點領域,連平表示,首先是進一步培育外貿新動能,比如支持重點外向型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高品質發展、推動企業「出海」拓展多元化市場等。同時,強化金融支持穩外貿,加強外貿領域信貸投放,鼓勵相關保險公司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承保支持力度。此外,加快高水平開放體制機制建設,加大引資穩資力度,持續升級中國對外雙邊自貿協定。
展望全球經濟2025年發展趨勢,連平認為,受益於美聯準降息、企業減稅等政策刺激,疊加美國經濟自身具備較強韌性,美國經濟出現嚴重衰退或「硬著陸」的風險較小。相比之下,歐元區經濟受制於地緣沖突升級、德法「雙引擎」失速、財政預算緊縮、消費和投資不足等因素拖累,2025年復蘇動能依然較為疲弱。
據預測,2024年—2026年美國經濟增速分別為2.4%—2.5%、2.0%—2.3%、2.0%—2.1%;2024年—2026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8%、1.3%、1.6%。其中,德、法「雙引擎」2025年經濟增速分別僅為0.2%和0.9%。
「部份新興經濟體由於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制造業出口競爭力較強,在國內寬松財政、貨幣政策和外部自貿協定的推動下,有望持續從全球產業鏈重新整合的過程中受益。」連平說。
就中國而言,連平認為,盡管可能會受到較強的外部因素沖擊,傳統出口及部份制造業面臨挑戰,但在一系列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推動下,預計2025年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長5%左右,增長較2024年基本持平,持續保持在長期增長趨勢軌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