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弘揚法治精神 傳遞法治力量」為主題的「我(們)的法治故事」作品征集評選活動落下帷幕。其中,由北京高院推薦、通州法院報送的【腳沾泥土,身滿花香】榮獲優秀作品三等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通州法院人不忘初心的法治故事!
什麽是法院人的初心?
是對雙方當事人權益最大化的堅持,是為當事人解憂的不變情懷,是查明案情真相的執著,是在法理和情理間牢牢端穩天平……
所有的答案,都在人民法庭的基層工作日常裏。
送您三朵「小花花」
「陳老師,有您一個快遞。」跟往常一樣,陳斌經過門衛室時總會先取一批快遞,其中不乏和解方案、撤訴申請、代理手續、管轄異議、保全申請等材料。今天這個小小的盒子倒是引起了她的註意,從大小形狀來看,不是案件材料,不是錦旗,會是什麽呢?
她帶著好奇回到辦公室,當拆開快遞的一瞬間,她的嘴角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原來是三朵玫瑰花中性變色筆,同時附帶一張小紙條:「陳老師,感謝您這段時間來對我的幫助,雖然他又起訴我離婚了,但這次我已釋然,無論最後離與不離,我都從您身上學會了樂觀、堅強。三朵小花送給您,祝您我都幸福!」簡短的幾行字,將陳斌的思緒拉回到半年前處理的一樁離婚糾紛案件。
調解員陳斌
男方謝某是原告,在與被告楊某結婚之前有過兩段婚姻,因長期對家庭生活不滿,謝某患上了抑郁癥,因此起訴楊某離婚。楊某與謝某結婚十余年,孩子已經十二歲了,楊某自認為他們之間感情深厚,而且公婆待自己視如己出,如果答應離婚一走了之,實在是於心不忍。
當陳斌第一次聯系她時,她再三懇求陳斌幫幫她,也幫幫她的家庭。自此,陳斌開啟了一段長長的「心理咨詢」歷程。陳斌經過多日與謝某反復溝通後,最終對楊某說了一段「過來人」的肺腑之言:「一個女人在婚姻關系中,首先是要有清晰的定位,不能違背自己的內心。你丈夫他現在是個病人,你可以將與他的相處當作一項必須完成好的工作,不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你可以像對待最刁鉆的客戶一樣對待他,但是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過擰巴了。」「陳老師,謝謝您,我會聽從您的建議,換一種模式與他相處。」
多日之後的一個晚上,楊某突然聯系陳斌:「陳老師,他答應撤訴了,您能現在給他安排簽字嗎?」陳斌一刻都不敢耽誤,立刻安排線上談話,簽署撤訴筆錄,等一切手續辦理完畢,擡頭一看,已是晚上十點半了。陳斌丈夫打趣道:「瞧瞧,我們陳老師比法官還要忙呢。」
思緒拉回到現在,陳斌從回憶裏回過神來。看來,楊某已經徹底解開了心結,在這段婚姻裏,楊某已經盡力。雖然也許還是沒辦法挽留這段感情,但她至少不再為婚姻情感糾葛所困,學會了重新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導。緊握著手中的三朵小花,陳斌露出欣慰的笑容,將小花整整齊齊插到筆筒裏,又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一場「及時雨」
2023年7月初,漷縣法庭接到漷縣鎮馬頭村12368工單,反映村裏有兩家鄰居之間因為建房問題不斷撥打12345投訴熱線,希望漷縣法庭能夠提供幫助。工單分到了速裁法官邢懷龍手裏。
每年7月,正是北京酷暑難耐的季節,一天中午天氣突然陰沈,遠處雷聲滾滾,樹葉開始不安的搖晃,一場久違的大雨即將來臨,法庭裏每個人似乎都已經做好了迎接暴雨的準備。
「蘆辛,辛苦你跟我出去一趟。」「邢法官,馬上下暴雨了,你要去哪裏啊?」蘆辛有點驚訝,但也沒多問便跟著邢懷龍離開了法庭,因為蘆辛早已習慣了邢懷龍每次的「臨時出行」必定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計劃。在途中,邢懷龍分別給董某和張某打了電話,告訴他們二十分鐘後去現場看看。
董某和張某是同村三十多年的老鄰居,幾十年來雖沒有十分親近,但也沒有什麽太大的矛盾。但從2022年董某翻建房屋開始,兩家之間的關系逐漸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甚至一度劍拔弩張。張某說董某超宅基地範圍建房、董某說張某堆放的磚頭影響了他建後墻、張某說董某不修建卡子墻下雨的時候雨水會倒灌、董某說張某家安裝的空調外機排放的熱氣吹到了自家廚房……董某原本計劃2022年底完工的房子楞是拖到2023年還沒封閉院落。於是董某和張某之間便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和投訴。
為了看看董某不修建卡子墻會不會造成雨水倒灌到張家的房屋,邢懷龍已經等待這場暴雨多日了。只要確定了這個問題,至於董某建房是否超過了宅基地範圍、張某的空調外機吹出的熱風有沒有吹進董某的廚房,只要拿出房本量一量、到現場親身感受一下自然迎刃而解。就這樣,邢法官開啟了暴雨中的現場勘查,用事實證明了董某不修建卡子墻也不會影響到張某家房屋的安全,同時透過現場感受,也證明了張某家空調排放的熱氣吹不進董某的廚房。就在這一看、一吹、一量之間,董某和張某心服口服。
「邢法官,出去一趟,鞋子上都是泥啦!」回到辦公室,同事們打趣道,邢懷龍沒多作解釋,只是會心一笑。
十余天後,董某的房屋徹底竣工,30多年老鄰居的這場糾葛終於得到妥善化解。
解紛一直在路上
陳斌,通州法院漷縣法庭特邀調解員;邢懷龍,曾任漷縣法庭「多元調解+速裁」團隊的法官;而我,曾經是「邢懷龍團隊」的助理。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由「一名法官+一名助理+一名書記員+N名調解員」組成的漷縣法庭前端團隊,我們各自處理過許多「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一起幹過很多「轟動一時」的大事。
邢懷龍常年奔走在塵土飛揚的鄉間小道,淌過水溝,爬過高墻;以陳斌為代表的調解員老師曾經為涉某央企1000多萬合約款的順利結算,不計成本地連日與遠在美國的實際控制人進行越洋溝通;對於已經送出到法院的案件,我們不經開庭,便為多名農民工討回十一余萬元的血汗錢;對於尚未提起的訴訟,我們透過一案,便為三十余戶村民追回六十余萬元被拖欠的租金;對於已經達成調解協定,只需法院賦予強制執行力的案件,我們透過「上門立案、現場司法確認」,便為四十余戶村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務。作為漷縣法庭的前端團隊,我們始終將「非訴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能做到「案結事了」絕不滿足於「結案了事」;同時充分發揮「派出法庭」在解決矛盾糾紛機制的前沿性作用,積極構建四級解紛網路,依托「12368一號響應機制」,為村鄉鎮的法治化需求提供及時、專業、有效的服務。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2024年,隨著工作崗位的調整,我正式成為一名員額法官,漷縣法庭「樊秋蘋團隊」正式組建。於我而言,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但一切又是那麽的熟悉。每當拿到一個新的案件,我也學著他們曾經的模樣,對於需要訴說者,給予足夠耐心的傾聽;對於陷入困境者,站在他們的角度幫助找到解決方法;對於鄰裏糾紛,能去現場絕不待在法庭;對於具有潛在群體性糾紛的案件,透過一案、化解一片。
我努力試著將調解、審判現場從法庭搬到田間地頭、搬到村裏村外,搬到當事人的內心深處。司法為民永遠在路上,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沈澱多少深情。「樊秋蘋團隊」的法治故事才剛剛開始,我們的法治故事未完待續……
文字:樊秋蘋
原標題:【「我(們)的法治故事」優秀作品展示——【腳沾泥土,身滿花香】】
閱讀原文
來源: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