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毛道光 青島報道
7月25日,青島地鐵集團召開2024年半年工作總結會議。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君總結上半年工作,明確下半年及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思路,部署重點任務。今年以來,青島地鐵集團深入實施「一六三五」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市場化改革年」行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地鐵、打造一流城市投資建設營運商,紮實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交出了一份穩進的發展、提質增效的半年答卷。
地鐵建設提質增效。6號線一期實作高水平開通,是全國極少數無A類開通問題的路線,具有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典型特征,開通以來關鍵營運指標均優於傳統鐵路路同期水平。在建9條線、158公裏加快建設,其中三期7條線全面進入主體施工23座車站已封頂,57台盾構/TBM裝置投入掘進,建設速度和品質遠超前兩期規劃。2號線西延段實作軌通、電通。
營運服務提檔升級。營運路線達到8條、348公裏,裏程穩居全國第十,實作對中心城區主要商圈、醫院、交通樞紐、景區景點全覆蓋,旅遊季鐵路、機場換乘銜接覆蓋率分別達99.7%、88.8%。上半年累計運送乘客2.5億人次,最高日客運量達235萬人次、公共交通分擔率達61%,極大提高了城市承載力。雨雪天氣、重大活動等主動延時營運,為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TOD開發重點推進。11個重點計畫加快建設和土地運作。青島北客站片區聚焦打造綠色低碳高品質永續發展示範區和智慧城市示範區,完成6宗、306畝土地送儲,完成東廣場地下空間土方開挖,站前商業商務組團召開建築概念方案設計國際專家評審會議,國棉六廠活化利用、山大九年一貫制學校、超極合生匯等重點計畫穩步推進。同時,努力「建設好房子」,以綠色化、智慧化、適老化為發力點,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場景。
低空經濟加速布局。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和場景優勢,搶占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目前,已初步明確集團低空經濟發展方向和推進路徑,完成「軌域交通+低空」場景研究,實作地鐵保護和部份營運場景無人機巡查巡檢,與中國通號等頭部企業展開合作,為後續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深入開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按照治理現代化、經營市場化、人才專業化、管理價值化、視野國際化「五化」要求,構建市場化改革目標體系,召開市場化改革動員大會,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明確16項重點工作任務和31項具體舉措,縱深推進市場化改革。
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持續提高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綠色地鐵、智慧地鐵建設和產業發展,加快構建軌域交通領域新質生產力。編制集團科技創新體系規劃,搭建科技創新協同管理平台。堅定不移推進「雙碳」戰略,全覆蓋套用飾面高效能混凝土、成套裝配式建造、復合儲能、靈活編組等綠色節電技術和光伏發電、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制定「軌域交通+人工智慧」1123N行動方案,成立人工智慧套用創新中心,聯合山大、華為、中興等13家頭雁高校企業組建聯創體,打造全國第一個軌域交通行業垂直領域大模型。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聯合頭部基金成立產業基金,加快打造現代化軌域交通產業體系。上半年,地鐵集團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等省市級及以上科技創新獎項6項,實作節電近3100萬度、發電近600萬度、減碳近3.7萬噸。
民主管理夯實發展根基。創新「1+1+N」民主管理模式,構建了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以班組和部室建設為核心,多種實施路徑並存的民主管理體系,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建設板塊推動班組建設從有形向有神叠代升級,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混凝土核心班組,大幅提高混凝土的精細化管控水平,成功解決了裂縫、錯台、爛根等品質通病,工程品質品質顯著提升。營運板塊建立「星級班組」激發隊伍活力,上半年打造零違章班組574個,占總數的98%,違章違紀率同比下降83%。集團本部強化服務賦能,各級領導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持續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作風能力提升實作常態化長效化。
高品質永續發展是青島地鐵的唯一出路,高品質永續發展唯有依靠創新。張君表示,下半年要錨定全年目標奮力攻堅。打好路線建設提質增效攻堅戰,確保2號線西延段實作高水平開通,三期7條線土建工程進度過半,要把飾面高效能混凝土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的標誌性工程,持續抓牢抓實。打好營運服務提質增效攻堅戰,堅持把老百姓滿意作為營運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匹配運力,深化降本增效,提升服務品質,讓市民乘客擁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打好TOD開發提質增效攻堅戰,綜合營運商業邏輯、市場手段,加快推進青島北客站片區等11個重點計畫,以綠色化、智慧化、適老化為發力點建設「好房子」,多維推動站城融合發展,助力城市更新建設。打好資源經營提質增效攻堅戰,做好經營場景資源的再挖掘、再梳理、再套用,提高定義資源的能力,努力提升市場化水平胡經營業績。打好資本運作提質增效攻堅戰,多措並舉拓寬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聚焦國產自主化、智慧智慧化、綠色低碳化等領域加大優質產業投資,厚植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