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粉絲博主「Thurman貓一杯」發視訊稱,在巴黎一餐廳內,服務員遞給她兩本遺失在廁所的小學一年級寒假作業。圖/社交媒體視訊截圖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卻仍持續引發關註。
正當全網都在為一本小學生作業狂歡之時,「秦朗舅舅」卻自曝其行為是「蹭流量」的擺拍,不久相關帳號即被封禁。2月21日,媒體報道稱,有關部門正在介入調查。
自媒體博主為了流量給自己「加戲」並非個例,且大有輪番上演、愈演愈烈之勢。前兩天,「上海女教師被舉報出軌未成年學生」一事引發關註,2月20日晚各大平台就湧現出不少高仿號冒充涉事女教師開直播;2月21日,網傳佛山一公司有三名員工「因講粵語被公司罰5000元」,後警方通報系為了博眼球而編造,涉事公司僅有一人……
這些自導自演的鬧劇,原本「火」得就莫名其妙,以這種方式戛然而止,更令人啼笑皆非。而類似的鬧劇一再發生,除了讓被消遣了的網民反感,也應該引起全社會反思。
如果任由這種流量至上的扭曲風氣在網路空間擴散,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註意力資源,網路輿論場也註定會變得浮躁、浮淺、敏感與割裂,更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些自導自演式假新聞的「戲碼」表現出一些共性:它們都緊跟網路熱點,在標題和觀點表達上善於捕捉和放大社會矛盾、迎合網民情緒,常有「驚人之言」;多數有明顯的行銷策劃或人工導演的「劇本」,其手段用「毫無底線」來形容絕不為過;在短時間內收割大量流量後悄然離場,最終在輿論場留下一地雞毛。
商業平台的本質是匯集流量、沈澱使用者,最終達成壟斷,這也使其在拆分利潤、爭奪受眾方面相比傳統的專業媒體更具優勢。平台透過掌握社交關系和制定演算法規則,決定使用者看到哪些資訊、看到多少資訊,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使用者喜歡、利益豐厚的內容模式就會被廣泛采用,這就是流量邏輯。
過去,一些平台為了更大的商業利益,對自導自演式假新聞疏於篩查稽核,鬧出輿情了才一封了之,無形中給奔著流量去的自媒體創造了溫床。
在過度碎片化的環境中,短小的、搶眼的訊息相比深度的、長篇的報道,更容易以短視訊的方式實作病毒式的傳播,成為網路熱點。部份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適應和遵循這樣的內容生產邏輯,放棄傳播事實、輸出價值的專業使命,互聯網上的嚴肅內容完全被娛樂化的資訊取代。
此外,網民的資訊溯源意識不強,這也導致自媒體「洗稿」的成本低,各個平台上同質化內容泛濫,最終劣幣驅逐良幣,鮮少有帳號願意沈下心來做優質原創內容,形成輿論生態的惡性迴圈。
▲「上海女教師被舉報出軌未成年學生」一事引發關註後,某社交平台出現多個名為「我不是張老師」的帳戶。圖/社交媒體截圖
在後真相時代,公眾對新聞品質的基本要求,比如真實、客觀、全面、公正,是不會改變的。在維系商業性的同時,平台應該主動思考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在維護言論生態、保護內容版權、平衡利益分配等方面拿出更多切實有效的方案。
與此同時,社會也需要更多力量介入對一味追逐流量的自媒體的監管,同時給為了追逐利益不惜鋌而走險的流量博主們更多法律的威懾。
2023年7月,中央網信辦釋出【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每一條都切中自媒體亂象的要害問題。一些地方也在加大對違規帳號的處罰力度,對散布網路謠言等行為重拳出擊,也取得了可觀的效果。
在追求短、平、快閱讀的時代,普通網民對這些資訊缺乏甄別能力,很容易被制造出的網路熱點牽著走。而一些專業媒體在追逐熱點的過程中,未經逐一核實便急於轉發擴散,顯然也成了這些假新聞「戲碼」的推手,既加劇了網路輿論場的混亂和失序,也損傷了自身的公信力。
互聯網已經將資訊傳播的部份權力從媒介精英手中歸還給普通大眾,傳播正在成為一種公眾素養和能力。自導自演式假新聞恰恰就是一些懂傳播的人,把能力用在了錯誤的地方。只有對這種行為保持警惕,編織一張由平台、媒體、政府、網民共同織就的網,才能讓網路空間持續清朗。
編輯 / 徐秋穎、遲道華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