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南韓總統尹錫悅彈劾案和逮捕令,連日來,尹錫悅的支持者與反對陣營的對峙一直在持續。部份別有用心之人,更是趁機散布各種假訊息。
正值南韓政局持續混亂之際,香港【南華早報】1月7日註意到,為保護尹錫悅免遭懲處,南韓執政黨國民力量黨正在國內刻意煽動一股「反華情緒」,硬將內政問題扯上中國。該黨一些議員竟聲稱,有在南韓的中國人介入了當地政治活動,站在了各地支持彈劾尹錫悅的最前線。
然而,批評人士指出,國民力量黨散布的這種論調荒謬絕倫,是在煽動「反華情緒」以轉移在尹錫悅身上的爭議焦點,他們警告稱,此舉可能使韓中關系變得更為緊張,並繼續加深國內分歧。
1月3日,尹錫悅住所附近聚集的集會人群 圖源:X平台
據報道,在國民力量黨中,已有兩名議員先後跳出來聲稱,「有在南韓的中國公民公開支持彈劾尹錫悅的集會」,由此引發了爭議。
上周,在總統官邸附近舉行的支持尹錫悅集會上,國民力量黨議員金玟甸(Kim Min-jeon)宣稱:「中國人站在了各地支持彈劾(尹錫悅)的最前線。彈劾運動暴露了其本質,這場鬥爭的本質是我們究竟能否保住‘自由民主’,我們必須團結起來阻止他們。」
而當後來被問及這段發言時,這名議員否認自己針對外國人。「我並沒有歧視外國人。然而,我確實認為外國人應該遠離當地政治。」她還拿去年12月在一場彈劾集會上發言的20歲女性舉例,聲稱這一事件表明,「外國勢力對(南韓)國內政治的影響有多深」。
可事實上,這名女性自述稱,她的父母是具有南韓血統的華裔,而她自己則是南韓人。在那場彈劾集會上,居住在仁川的她表達了對包容性的渴望:「我希望有一個‘民主制度’,讓所有邊緣化群體都能和平共處。」
然而,自那以後,這名女性就成為了他人發動「網路暴力」的目標,一些網民錯誤地指責她是所謂的「中國騙子」。
1月4日,首爾的抗議活動中,南韓民眾舉著「立即逮捕尹錫悅」的標語牌 圖源:【南華早報】
另一名國民力量黨議員劉相凡(Yoo Sang-bum)也在臉書上宣稱,「中國公民大量參與了支持彈劾(尹錫悅)的集會」,而他所援引的,僅僅只是一名網路聊天室使用者的帖文,該使用者聲稱自己在參加彈劾集會時,「聽到周圍都在說中文」。
來自全羅北道的57歲農民鄭鐘錫(Chung Chung-sik,音譯)是抗議集會活動的常客,他否認了有關中國人大量參與抗議集會的說法。他明確表示:「說中國人正在大規模參與,這是荒謬的。」
南韓國立仁川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張貞雅(Chang Jung-a,音譯)指出,只有少數外國留學生因為出於對「南韓民主」的好奇參加了這些集會活動。著名反政府活動人士樸錫雲(Park Seok-woon,音譯)則指責執政黨煽動「反華情緒」,以轉移人們對尹錫悅發動失敗戒嚴的關註。
「保守派正在傳播假新聞,把戒嚴令的錯誤重新定義為一個‘善意的錯誤舉動’。」這名反政府人士說道。
【紐約時報】1月4日報道指出,自去年12月南韓上演戒嚴鬧劇以來,盡管多數南韓民眾希望總統尹錫悅下台,但一批右翼人士正在用陰謀論來團結尹錫悅的支持者,他們決心保護尹錫悅免於被起訴和逮捕。不少外媒註意到,尹錫悅支持者經常會揮舞美國國旗,使用「停止偷竊」(Stop the Steal)等川普支持者所使用的口號。還有人戴上了印有「讓美國再次偉大」標語的帽子。
首爾示威活動中,一名男子頭戴「讓美國更偉大」帽子 圖源:【華盛頓郵報】
專欄作家洪成國(Hong Sung-guk,音譯),將「中國幹涉論」這一指控稱之為另一種陰謀論,並將其比作指控2024年南韓國會選舉被反對派操縱的說法。
「南韓擁有一些世界上最熱衷於使用YouTube的使用者,包括政客,他們陷入了陰謀論者制造並被演算法放大的資訊泡沫之中。這加劇了政治分歧,並損害了(南韓)與中國的雙邊關系。」他說道。
去年12月3日深夜,南韓總統尹錫悅以「在野黨導致國家基本職能癱瘓、瓦解自由民主秩序」為由,宣布實施緊急戒嚴,但戒嚴在6小時後宣告結束,這令本國陷入巨大政治動蕩之中,舉世也為之嘩然。
12月12日,尹錫悅發表全國講話,再次批評在野黨裹挾國會,濫用彈劾公職人員權力,並否認「緊急戒嚴」是「內亂」,表示將坦然面對彈劾和調查。講話中,尹錫悅還發表了一番涉華負面言論,不但炒作現任所謂「中國公民威脅南韓安全」的案例,還宣稱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等裝置將會破壞南韓的森林。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同日回應指出,中方註意到有關情況,對韓方上述言論深感意外和不滿。中方對南韓內政不作評論,但堅決反對韓方將內政問題同涉華因素相關聯、炒作莫須有的所謂「中國間諜」、抹黑正常經貿合作。這不利於中韓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毛寧強調,中國政府一貫要求在海外中國公民遵守當地法律法規。我們註意到,韓方提到的有關個案尚未形成結論,中韓相關部門一直保持著溝通。中方再次敦促韓方公正處理涉中國公民案件,及時向中方通報案件處理情況,切實保障涉事中國公民的安全與合法權益。中國綠色產業發展是全球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和充分競爭的結果,也為應對氣候變遷、完善全球環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 |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