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構建「四層覆蓋」的生態治理體系——黃河流域山地丘陵溝壑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定西實踐

2024-07-22社會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構建「四層覆蓋」的生態治理體系
——黃河流域山地丘陵溝壑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定西實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仲夏時節,隴中大地千山一碧。在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響河村的響河梁登高遠眺,側柏、刺槐、檸條郁郁蔥蔥,隨風搖曳,成片的梯田層層疊疊,煥發著蓬勃的生機。
「山是和尚頭,溝裏無水流,十年有九旱,歲歲人發愁。」很難想象,這片土地曾是荒山禿嶺、不毛之地。
年近古稀的青嵐山鄉花岔村村民馬進成指著身後漫山遍野一人多高的林子,高興地說:「自從山上種了樹,一切都變得好起來了。如今下了雨,水都存在了樹窩窩裏,再也不怕泥湯湯往山下淌了!」
這裏是定西市安定區響河流域林草生態建設示範點。2005年,定西市在這裏一次性完成「三北」、退耕還林工程11000畝,給這片接近80平方公裏的山蓋上一層厚厚的「綠被子」。靠著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林子,當地群眾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定西市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會地帶,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自然條件嚴酷、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全省範圍內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日升月落,鬥轉星移。荒山變青山,幹灘變綠洲。在這片「不適宜生存」的土地上,定西人蹚出了一條生態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高質高效、群眾增收致富動力強勁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5.16%上升至12.19%,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9.75%。新修梯田782萬畝,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6.56%。
近年來,定西市以打造隴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範區為目標,深入推進「綠滿隴中」行動,構建「四層覆蓋」的生態治理體系——山頂造林綠化,提高植被覆蓋度;山腰興修梯田,提高水量蓄積度;山坡披「褂子」,減少水土流失量;山底建壩攔蓄,減少泥沙入河量……
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為這片土地帶來別樣的活力。
「以前每年1平方公裏泥沙的侵蝕量平均值是5600噸,現在降到2000多噸。」安定區水土保持站工程股股長董俊天說,作為黃河支流花岔流域的一級支流,安定區關川河流域共有17座淤地壩,透過綜合治理,泥沙量明顯減少。
安定區已建成各類淤地壩工程173座、累計治理水土面積達3093平方公裏,治理程度達84.2%,每年的入黃泥沙量由原來的每平方公裏5600多噸減少到目前的2000多噸,減輕了治理區水土流失,同時也為黃河流域治理水土作出了應有貢獻。
時光不語,發展見證:
近十年來,定西市累計完成造林綠化373萬畝,義務植樹1.8億株,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2.19%,林地總面積達641.9萬畝;
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6.56%,市區再生水迴圈利用率達23.5%;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顯著,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超過96%,水環境品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達83.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定西市統籌做好生態「加法」和經濟「乘法」,積極培育發展林菌、林藥、林菜、林畜(禽)、森林旅遊、花卉等產業業態,生態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升到35.1%。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定西市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保護生態、涵養生態、改善生態,讓「綠滿隴中」的夢想照進現實,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