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即將開啟,不少人已經預定好遠端旅遊的機票。近幾日,「國慶機票價格大跳水」登上熱搜。有旅客表示,怕假期機票價格漲得離譜,早早就買了機票,沒想到現在機票大跳水。機票價格跳水可以買低退高嗎?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
國慶機票呈現「量升價跌」態勢
近兩日,不少網友發帖表示,經過對比發現自己原先的機票「買貴了」,「買完國慶機票不敢再看價格了」。9月30日,有網友發帖表示,半個月前花1300多元買的成都到烏魯木齊的機票,今天看國慶日當天的機票單程700元左右。
▲圖片來自某社交平台截圖
9月30日,新京報查詢了從成都至烏魯木齊的單程機票價格。攜程顯示,9月30日,2.4折的經濟艙票價為680元,而10月1日當天經濟艙的票價為552元起。
▲圖片來自攜程APP截圖
今年國慶假期呈現「量升價跌」趨勢。航班管家數據顯示,2024年國慶期間國內經濟艙平均票價同比下降21%。攜程預訂數據顯示,十一假期國內和出境機票價格較去年同期回落均超20%,其中,日本、英國、新加坡機票均價(含稅)降幅超30%,全球酒店均價也呈現下降趨勢,從綜合成本來看,東南亞國家出遊花費將低於部份國內目的地。
攜程方面介紹,國內目的地方面,新疆伊犁、四川攀枝花、新疆喀什、江西上饒、河北唐山等機票價格較去年同期有大幅回落,同時湧現出一大批北上廣深出發的「撿漏兒」航班,國慶期間北京出發至艾爾山、白城、錫林浩特、長春等航班,上海出發至青島、鄭州、長沙、武漢、廣州等航班,廣州出發至北海、上海、福州等航班均出現單價300元(不含稅)左右的機票。
更多閱讀【三線及以下城市年輕人成出境遊「生力軍」,國慶機票「量升價跌」】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報道,航旅縱橫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慶假期期間(10月1日至10月7日)全國民航旅客量預計將超1565萬人次,日均旅客運輸量達223萬人次,同比2023年國慶假期增長7%,同比2019年增長19%。
根據去哪兒大數據,截至目前,國內機票平均支付價格同比下降近兩成,但仍處於高位。其預計,機票價格仍有下降空間,從大城市飛往旅遊城市的航線,經濟艙5—6折即可購買,航班較多的公商務航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之間的航線)4折左右即可購買。
更多閱讀【國慶假期部份機票價格「跳水」 出遊成本有望降低】
━━━━━
日韓泰等熱門目的地機票漲價
國慶假期,一些熱門的國際航線,機票價格不降反漲。
去哪兒方面表示,從平台預訂數據來看,國慶出境遊機票基本在5小時飛行圈內,排名前十的目的地為中國香港、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南韓首爾、日本大阪、日本東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峇里島、泰國普吉和中國澳門。
新京報9月30日查詢去哪兒平台,10月1日,上海直飛東京航班已漲價1382元,北京直飛新加坡航班已漲價2148元。
▲圖片來自去哪兒APP截圖
━━━━━
臨近假期,機票價格為何變動大?
事實上,去年中秋國慶雙節機票價格跳水就曾引發關註。今年「五一」出行機票價格也出現了不升反降的情況。
多個售票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機票價格會根據航空公司銷售情況即時變動。
據央視網此前報道,有民航專家表示,按照慣例,客票價格隨著航班日期的臨近會逐漸調高,之所以出現臨近降價的情況,是因為假期的機票銷售情況不及航空公司預期。「今年的客源結構、旅客需求有所變化,更多的旅客從民航飛機轉向了高鐵動車或自駕,航空公司發現在假期前幾天,航班還有相當部份的機票沒有售出,所以就推出了降價促銷的活動。」
有民航業內人士總結:「去年‘十一’機票價格就在假期前跳水,旅客越觀望,航空公司越降價,旅客形成了‘等得越久,省得越多’的認知。」
但機票的價格跳水會讓提前訂票的旅客感到權益受損。有民航專家表示自己也有過訂票後發現機票降價的「被坑」經歷。他表示:「從旅客角度出發,提前很久買了票,最後還不如臨時決定出行的旅客買得實惠,心裏會不舒服。」
━━━━━
機票價格跳水要如何「回血」?
機票買貴了,可以向購票平台申請退差價嗎?今年年初,南航、東航、國航等多家航空公司釋出的客票退改新規中規定,購票後發生票價降低,允許在購票後24小時之內重新購買客票,符合一定條件的原客票免費辦理退票。
例如,東航在1月份釋出的客票退改規則公告中表示,如購票後原購票渠道機票降價,允許在購票後24小時之內在同一購票渠道重新購買客票,符合一定條件的原客票免費辦理退票。
▲圖片來自中國東方航空微信公眾號
航空專家表示,要從源頭解決退差價爭議,還應從制定更科學合理的票價浮動制度入手,航空公司需要更準確地研判市場需求,確保提前購票的旅客買到相對便宜的機票。民航業應出台有關退差價的底線指導政策,「在底線的基礎上,各航空公司可以根據自身定位來制定客票規則,提升旅客的體驗,出台退差價的政策,旅客當然願意選擇規則更寬松、退票費更低的航空公司。」透過市場的力量,倒逼航空公司最佳化政策,減少機票票價跳水的現象,提升旅客的滿意度。
整合自央視網、新京報等
編輯 馬浩歌 校對 劉越
值班編輯 康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