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各出妙招!看天府新區華陽人是如何搞定垃圾分類的

2024-02-22社會

紅星新聞網(記者 覃霞 實習生 夏思揚)2月22日報道隨著不懈的宣傳、引導,近年來,華陽人的分類意識不斷提升,在社會各方的努力下,垃圾分類已演變成大多數華陽人文明生活的一部份。

黨建引領

打造垃圾分類

位於錦江社群的南湖國際一期,小區裏有一支由20名小區業主及黨員自願組成的。他們每天身披綠色的誌願者馬甲,輪流守在小區的6個垃圾分類點位旁。

這是南湖國際一期的臨時自治管理小組,在社群兩委的支持和物業的配合下,由小區黨支部書記、居民小組長劉宇威牽頭成立。

作為一名曾服役20年的退伍軍人,每天早上,今年61歲的劉宇威都會組織自治小組全體成員召開晨會,對各項小區工作進行梳理和部署。

以垃圾分類為例,這項工作從一開始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在將傳統垃圾桶改造成分類垃圾桶的過程中,不少居民都提出反對聲音他們對垃圾桶的衛生情況抱有懷疑,都不希望垃圾桶安裝在自家樓下。

為此,自治小組將分類垃圾的相關資訊整理成資料,挨家挨戶上門,告訴居民改造後的分類垃圾桶長啥樣、如何轉運、如何清理,打消居民的顧慮。

分類垃圾桶安裝好後,自治小組成員來到不同點位前,引導居民如何分類投放。

劉宇威經常學習優秀的垃圾分類經驗。在一次交流中,劉宇威得知成都有的小區引進了一種可回收垃圾智慧箱,可以對居民投放的可回收垃圾進行智慧辨識、自動稱重,能根據種類和重量對居民進行現金獎勵。

他立刻找到了這種智慧箱的生產廠家,協商後該廠家免費為南湖國際一期提供6台機器。

有了現金報酬,居民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投放更加上心了。一個塑膠瓶、兩本舊書,嗶,一塊五到賬,居民們滿意而歸。

躬行不輟

77歲的垃圾分類

要想做好垃圾分類,除了管理的。廣場花園的垃圾引導員余光明,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兩個字。

余光明今年77歲,2000年他來到華陽安公社群過起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但退休不褪色,熱心小區事務的他很快成了樓棟長。

2022年,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進,他披上綠馬甲,成為廣場花園的垃圾分類引導員。

早晚是扔垃圾的高峰,每天七點不到,余光明早早地來到垃圾投放點位旁等候。他的工作是指導居民如何對垃圾按類別投放。

很多時候,大家提來的垃圾都是趕著上班的居民扔下一句話,就把垃圾丟給了余光明。

而這時,余光明彎下身子,將垃圾袋挨個解包,或用鉗子、或戴手套將垃圾一件件按類別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中。看到這一幕,剛才還毫無耐心的年輕人連忙回來道歉,並承諾下次扔垃圾一定提前做好分類。

漸漸的,余光明的行為感染到一大批居民,大家相互監督,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很快,垃圾後續的運輸、處理等流程也實作了。看著一輛輛不同標誌的垃圾車分分時段來到小區分類運輸垃圾,居民才真正感受到垃圾分類的實際意義。

如今,在安公社群的帶領下,廣場花園還搞起了廚余垃圾稱重積分兌換,100斤廚余垃圾可兌換10元超市代金券,500克有害垃圾可兌換6枚雞蛋。余光明說。

大膽創新

因地制宜智慧化解難題

通濟橋社群向陽二期位於華陽大道與向陽街之間,是華陽頗為典型的一個老舊院落。在這裏,垃圾分類工作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公共空間太過狹窄,連分類箱體都很難擺下。

身為向陽二期業主和業委會主任的夏明憲向社群反映了困難,社群工作人員立刻同小區業務會一起實地探查,研究解決方案。經過反復推敲、細致測量,業委會決定利用小區的邊邊角角,動手設計出因地制宜的分類箱體。

征得居民同意後,院委會在小區前後門口各設定了一個垃圾分類箱體。前門處拆除了原本不太實用的智慧快遞櫃,後門處沒有空處,大家絞盡腦汁,最後利用了室外樓梯下的不規則空間。

但是,這架樓梯是整棟樓的必經通道,有居民擔心,如果擺上垃圾桶會不會產生異味、引來蚊蟲?夏明憲一一解釋垃圾分類箱體是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

果然,箱體安裝後,不僅沒有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比原來更加幹凈、美觀,居民進進出出看見這樣的設計,紛紛稱贊院委會和社群有想法、會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