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夠用嗎?有人說夠,有人說不夠,但實際上,真相往往紮心。城裏職工的平均退休金三千多塊,勉強能填飽肚子;農村老人每月兩百多塊,甚至連買點像樣的水果都成問題。這不是誇張,而是現實。更紮心的是,有機構預測,到2035年,社保基金可能就撐不住了,結余為零。
到那時候,靠什麽養老?僅靠政府兜底,顯然不太現實。於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站出來了,提出要適當提高退休金,並引導更多人參加個人養老金。這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2025年1月21日,人社部召開了一場新聞釋出會,主題是養老問題。會上,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明確表示,今年將適當提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振幅預計和去年一樣,大約3%。聽起來,這個小幅增長是個好訊息,但背後卻藏著無奈的現實。
為什麽只能漲這麽點?因為目前很多省份的社保基金已經入不敷出了。養老金的錢,主要來自年輕人交的社保,可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長壽化和少子化雙重壓力下,社保基金的壓力越來越大。去年,養老金漲了3%,但更多的錢靠財政補貼才勉強湊齊。說白了,就是國家兜底了。
可國家的兜底能力也是有限的,不能只靠政府往裏填錢吧?
而且,從長遠看,問題更嚴重。有權威機構預測,到2035年,社保基金結余可能為零。換句話說,如果不采取措施,現在的模式根本撐不到未來。於是,人社部提出了另一個方案——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這被視為緩解養老壓力的重要一步。
個人養老金制度其實早就有了,但為什麽以前沒引起大家的關註呢?首先,很多人覺得不劃算。繳社保是強制的,但存個人養老金是自願的,多數人不願意多掏錢養老。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大,哪還有閑錢存養老金?
其次,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吸重力也不夠。過去,這個制度的覆蓋範圍有限,產品種類少,服務也不夠貼心。很多人覺得麻煩,幹脆不參與。有人甚至認為,存個人養老金還不如直接存銀行,靈活方便,還不用等到退休才取。
不過,這些問題在去年年底有了變化。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鋪開,覆蓋全國範圍。人社部還對制度進行了最佳化。從參與門檻到稅收優惠,再到產品種類,都做了調整。這些改變,讓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變得更有吸重力。
比如,現在只要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勞動者,都可以參加。而且,還能享受稅收優惠,每年最多可退稅5400元。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個人養老金的投資選擇更多了。以前,選項有限,大家覺得沒什麽賺頭。現在不一樣了,除了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還新增了國債、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等產品。用大白話說,就是選擇多了,收益也可能更高了。
人社部還提出,要讓商業銀行提供更多便利服務。比如,參加人可以自由變更開戶銀行,也能更方便地領取養老金。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比如重大疾病、失業、領取低保等,還能提前取出個人養老金。這些改進,確實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不過,個人養老金的核心吸重力還是三點:一是稅收優惠,能減輕當下的經濟壓力;二是養老保障,退休後多一份收入;三是強制儲蓄,退休前不能隨便取出來,避免亂花錢。從長遠看,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庭負責。
那麽,這些變化對老百姓來說意味著什麽?簡單來說,就是未來的養老方式可能會發生轉變。過去,大家主要靠社保養老金,現在多了一個選項——個人養老金。這種模式,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也讓個人的養老更有保障。
不過,個人養老金制度能不能真的普及,還得看大家的接受程度。有些人已經開始計劃存個人養老金,但也有人覺得,這只是給中高收入群體設計的福利,普通打工人根本沒閑錢參與。也有人質疑,這種強制儲蓄模式,真的能讓所有人受益嗎?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對於這件事網友們是怎麽看的。
論壇和社交媒體上,這個話題引發了熱議。有人支持,也有人吐槽。
網友「大漠孤煙」說:每年最多退稅5400塊,對高收入的人來說可能挺劃算,但月薪三四千的人根本沒這個條件參與啊。
網友「檸檬不酸」評論:說白了,就是國家沒錢了,才想出個人養老金這一招。可問題是,普通人真的能存得起嗎?
網友「養生專家老張」調侃道:把錢存到個人養老金帳戶裏,還不如多買點保健品,至少能立刻看到效果。
網友「未來可期」則比較樂觀:我覺得這個制度挺好的,強制儲蓄能幫我管住亂花錢的手,退休後還能多一筆收入。
網友「低調的奢華」吐槽:能不能先把社保養老金問題解決了再說?個人養老金再好,也比不上社保穩定啊。
對於這些評論,大家的態度顯然不一。有期待,有質疑,也有調侃。但不管怎麽說,這個制度確實給了大家更多的選擇。
那麽問題來了,靠個人養老金就能解決養老問題嗎?那些退休金兩三百塊的農村老人怎麽辦?社保基金的窟窿到底能補多久?這些問題,恐怕不是靠一個新制度就能回答的。
養老這件事,說到底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是繼續靠政府,還是主動給自己多買一份保障?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