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俄羅斯重回十大工業國行列,真的只靠軍工嗎?

2024-08-22社會
近期,俄新社網站刊登題為【上升階段:俄羅斯將西方「巨人」踢出十大工業國之列】,稱俄羅斯已經重回全球十大工業國的行列,而英國則從全球第八大工業國下滑至12位元,首次跌出前十的寶座。
英國【泰晤士報】也證明了俄媒所言非虛,其在報道中表示,英國幾十年來首次跌出全球十大工業國前十位置,而俄羅斯和墨西哥則異軍突起,分別位列第七和第八位。
已故美國參議員約翰·麥肯曾把俄羅斯稱為「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而俄羅斯名義GDP與被稱為「歐豬五國」義大利差不多的事實也長期被用來貶低俄羅斯。
值得註意的是,經濟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只考慮俄羅斯約2萬億美元的名義GDP是低估了其經濟實力。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以購買力平價(PPP)來看緊急體量,俄羅斯已經超過了德國,繼中美印後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也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以PPP(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經濟體量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銀行
由於俄烏沖突引發的西方制裁,俄羅斯能源出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詭異的是,俄羅斯的工業能力不僅沒有下滑,反而重回其全球頭部的地位,也讓包括英國媒體在內的西方媒體尷尬不已。有觀點認為,俄羅斯回歸前十大工業國,完全是因為戰爭催生的軍工產業助力,但他們忽視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經濟乏力的現狀。而歐洲經濟普遍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方對俄制裁引發能源價格高漲的反噬。
而同樣面對制裁,俄羅斯大幅發力國內投資和提振消費的措施也讓能源收入不再成為俄羅斯唯一的核心經濟引擎,軍工,能源,消費三駕馬車共同撐起了俄羅斯的經濟現狀。
軍工+投資重塑俄羅斯經濟
在俄烏沖突持續兩年後,俄羅斯經濟不僅沒有如西方想象中的一蹶不振甚至衰退,反而在2023年一度產生了經濟是否過熱的討論,而在2024年7月,俄羅斯央行還在最新預測中上調了本國經濟增速預期。
俄羅斯央行網站報道,俄羅斯央行7月份宏觀經濟調查中接受調查的分析師再次上調了GDP增長的展望,經濟增長率從預測的2.8%上調至3.2%。
而在失業率層面,分析師預計俄羅斯2024年失業率將下降0.2%至2.6%,同期對比美國4.3%和歐盟6%的失業率,經濟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對於這個現狀,不少西方媒體表示,這都是因為俄羅斯目前戰爭狀態,兵工廠產能暴增的結果。
實際上這個說法雖然不全面,但是也展現了俄羅斯目前經濟的一個支柱——軍工業。
Euromaidan Press今年曾報道稱,俄羅斯每天發射的炮彈數量已經是烏克蘭的五倍,而俄羅斯的彈藥產能更是整個歐盟總和的兩倍。
炮彈源源不斷的背後是俄羅斯軍工企業加班加點的生產現狀。
據俄媒報道,「彩虹」機械制造設計局總經理謝爾蓋·博加季科夫匯報稱,目前戰術飛彈工廠的工人人數增加了一倍,全天24小時生產,戰術飛彈的產量增加了數倍,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增加了7倍,2024年上半年就能完成部份零部件的全年訂單。
俄國防部份管軍工生產的副部長亞歷克賽·凱瑞沃魯奇科在今年初披露的資訊顯示,2023年俄軍共得到了數千架無人機,約40萬件各類武器和7000多枚戰術飛彈。
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公司總裁謝爾蓋·切梅佐夫則表示,2023年俄羅史坦克產量比2022年提高了6倍,裝甲車產量提高了3.5倍,彈藥產量提高了60倍,「柳葉刀」「立方體」自殺式無人機產量也翻了數倍。
而彈藥生產成本差異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西方國家155公釐炮彈的成本在5000至6000美元之間,而俄羅斯152公釐炮彈的生產成本僅為600美元,因此俄羅斯物美價廉的炮彈無論從數量還是價格上都能支持俄軍在前線的需求,也有效提振了其國內經濟發展。
而軍工大發展的背後則是俄羅斯在俄烏沖突後轉變其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顯著訊號。
2012年起,俄羅斯奉行囤積資金的收縮性經濟策略以應對國際制裁,盡管客觀層面讓俄羅斯實作了一定的戰略儲備,但是對於國內經濟也存在著一定的抑制。
有學者總結了「普亭經濟學」的兩個核心原則是:積累龐大的儲備,達到戰前超過6000億美元的水平,或相當於兩年的進口額;同時將債務保持在極低的水平,最多在10%左右。
相比於大部份西方經濟體債務水平超過60%的警戒線和美國超過100%的債務比例,俄羅斯這套經濟政策略顯保守,也抑制了國內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
而在俄烏沖突後,俄羅斯迅速改變了政策,選擇投入巨資建設軍事化經濟的同時,也加強了民間投資,俄羅斯更是在20年來首次出現了預算赤字。
隨著俄烏沖突後西方企業大量結束俄羅斯,無論是接手這些企業還是填補外國企業的市場空白,都讓俄羅斯本土的投資熱情高漲,而火熱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居民消費,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就當西方大部份觀察人士還在聚焦俄羅斯能源出口收入時,俄羅斯內迴圈引發的消費潮已經成為了俄羅斯財政收入的重要一極。
數據顯示,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僅占稅收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年前三個月,俄羅斯非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增長了43%。超過一半的非石油收入來自增值稅,增值稅增長了近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俄烏沖突不僅在外部制裁層面改變了俄羅斯的經濟思路,其也讓普亭政府在內部停止了廣積糧,改為大力發展內迴圈,激發了俄羅斯的經濟活力。
俄羅斯經濟潛力或被長期低估
除了俄羅斯開啟國內大投資時代的影響,有學者表示俄羅斯經濟本身也長期被西方低估。
根據IMF釋出的全球2023年GDP數據顯示,被稱為「歐豬五國」之首的義大利排名全球第八,GDP為2.25萬億美元,而俄羅斯則以2萬億美元位列第十一名。
不少歐洲經濟學家認為,相比債台高築長期拖歐盟後腿、自身經濟乏力的義大利,無論在經濟增速和失業率等經濟指標都更加健康的俄羅斯顯然不應該和義大利並列甚至被其超過。名義GDP嚴重拉低了俄羅斯的真實實力,以購買力平價(PPP)來看待GDP可以消除價格水平差異,從而實作各國之間更好的比較,尤其是生活水平的比較。
對於如何計算購買力平價,【經濟學人】雜誌用著名的大麥克指數進行了舉例:目前,在美國,一個大麥克售價為5.15美元,而在俄羅斯,7月份的大麥克售價為2.44美元(麥當勞去年被一家俄羅斯同行收購,此大麥克乃俄羅斯同款產品)。
盡管對於如何計算各國購買力平價依然存在分歧,但是歐洲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俄羅斯GDP水平被嚴重低估。
法國經濟學家雅各·薩皮爾就表示:「簡單的GDP統計數據可以說讓西方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從GDP來看,西方經濟體似乎占據主導地位,其實施制裁的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但西方對服務業的依賴——以及制造業、采礦業和農業等直接生產部門的相對薄弱——導致商品生產和供應鏈存在嚴重脆弱性。在和平胡貿易暢通無阻的時期,這種脆弱性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然而,在去全球化、地緣政治競爭和國家間沖突時期,這些弱點可能會產生深遠影響,而基礎生產部門則變得更加重要,」
根據GDP分類統計顯示,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服務業占GDP比例高達75%,而對於戰爭陰影下的歐洲而言,工業GDP顯然更為重要。
相比於中國,其他國家服務業GDP占比均偏高
薩皮爾認為,如果從生產性工業在俄羅斯經濟中的比重來看,與名義上比俄羅斯大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生產性工業規模只有俄羅斯的90%,法國只有俄羅斯的44%。中國則更甚,德國生產性工業規模只相當於中國的11%,美國也只相當於中國的34%。
對此,薩皮爾補充說明:「如果我們只考慮直接生產活動,俄羅斯和中國的GDP就會高得多。中國經濟比德國強9倍,比美國強3倍。俄羅斯經濟最終也超過了德國經濟,比法國經濟強兩倍多。這完全改變了我們對這些經濟體的看法——遠非俄羅斯與西班牙處於同一水平或中國仍遠遠落後於美國的說法。」
以工業規模來計算,傳統工業強國德國工業規模僅為俄羅斯的90%
而更為關鍵的是,俄羅斯基本都掌握了工業所需的各類原材料。在遭遇制裁前,俄羅斯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也是全球第二大鉑、鈷和釩生產國,第三大金和鎳生產國,第四大銀和磷酸鹽生產國,第五大鐵礦石生產國,第六大鈾和鉛生產國。俄羅斯農業的主要產品是谷物;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大麥、蕎麥、燕麥和黑麥生產國,也是第二大葵花籽生產國,這也使得俄羅斯面對制裁,由於不會再上遊層面被卡脖子,除了部份高端產品因為技術封鎖導致受到影響,一般工業制成品的產能完全不受影響。
歐元區陷入衰退邊緣
俄羅斯重返全球十大工業國固然有自己國內經濟轉型的原因,但歐洲國家各自的困境也是他們拱手讓出寶座的重要因素。
英國和歐陸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制裁,反而成為了一把回旋鏢,其中能源價格暴漲更是首當其沖傷害了歐洲的經濟。
俄烏沖突爆發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召集歐盟成員國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盡管一開始歐盟國家凝聚在其身邊達成了政治同盟,但是隨著俄烏沖突的日益發酵,歐盟對俄羅斯的強硬立場與成員國保護自身經濟的願望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對俄羅斯制裁的影響並非始於2022年。2014年凱瑞米亞事件爆發後,美國對俄制裁就已經開始傷害歐洲經濟,由於美俄之間幾乎沒有貿易和投資往來,而歐洲和俄羅斯在能源、糧食等多個領域有大量合作,制裁俄羅斯也將間接影響歐洲經濟。
英國【金融時報】就曾報道,以美元計算,2024年歐盟經濟目前占美國經濟的65%,大幅低於低於2013年的91%。這十年間,美國人均GDP是歐洲的兩倍多,且正在進一步拉大這個差距。
而在俄烏沖突爆發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後,歐洲工業界面臨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據報道,去年在能源危機中,美國從向歐盟出口液化天然氣中獲得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超額利潤,而當時的能源價格上漲了十倍。
鑒於能源成本飆升和天然氣短缺,德國工業巨頭巴斯夫等公司關閉或大幅削減歐洲數百家工廠的產量。數據顯示,近兩年來德國重工業已經減少了10%。
盡管目前歐洲能源價格已從2022年的極端水平回落,但仍比戰前五年平均水平高出2-3倍,並繼續打擊歐洲工業。
這也直接導致電力成本成為歐洲工業特有的新稅,直接拖累了經濟增長和投資,也讓居民們叫苦不叠。德國政府研究機構11月表示,比利時和德國家庭的電費已經是波蘭的兩倍。
歐盟發放消費補貼和能源補貼的花費達1萬億歐元——各國政府提供了8300億美元幫助消費者,另外還向化石燃料生產商提供了4460億美元,其中許多生產商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西方政府無法一直維持這種支出水平。德國政府原本計劃在未來至少四年內投入數十億歐元用於補貼,以保護民眾免受高價格的影響,但隨著德國在11月中旬達到憲法規定的借款限額(即所謂的「債務剎車」),其預算已經受到擠壓。德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德國營運的三分之二的公司現在正考慮將至少部份業務遷往國外以節省資金。
美國計劃今年冬季停止能源補貼,並將更多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英國監管機構Ofgem將明年第一季度的全國價格上限提高了5%,而此時英國人正面臨食品和基本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政府正努力應對不斷惡化的經濟增長預測。
近期公布的歐洲經濟數據也證明了歐洲經濟的萎靡現狀。
歐元區7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至7個月來的最低點45.6,而俄羅斯制造業PMI保持強勁,遠高於50的基準線,盡管服務業增長有所放緩。
德國PMI跌至三個月低點42.6,法國PMI跌至44.1,為連續第二個月下降。
牛津經濟研究院上周報告稱,歐元區6月份貸款數據也繼續描繪出一幅黯淡的前景,無論對於家庭還是非金融企業而言,都表明投資復蘇的步伐將是漸進的。
歐洲工業的前景同樣不容樂觀,德國經濟表現尤為糟糕。5月份,德國工業產出環比下降0.2%。4月份,德國工業產出增長0.3%,但低於營業額數據所顯示的水平。
牛津經濟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未能改善,從6月份的88.6降至87,而此前該指數已經處於疲軟狀態。盡管當前狀況分指數仍維持在低位,但預期分指數有所下降,這讓人們對經濟復蘇的信心產生懷疑。各行業普遍出現惡化。」
隨著歐洲去工業化和俄羅斯重試工業化,歐美制裁俄羅斯的回旋鏢或將進一步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