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自編自演地鐵「5元占座」,博流量鬧劇不能一再上演

2025-01-04社會
□龍雨菲(西安交通大學)
據1月3日澎湃新聞報道,近日,一則「5元賣上海早高峰地鐵座位」的訊息在社交平台上引發關註。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這起事件是涉事男子周某某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目的在於賺取網路流量、提升個人的知名度。最終,他因釋出虛假資訊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在互聯網時代,流量已成為一種顯性利益驅動力。一些人為了快速獲取關註度,不惜編造虛假資訊,誤導公眾,甚至觸犯法律。周某某的行為便是典型例子——他不僅釋出虛假「有償占座」帖文,還偽造交易記錄,欺騙媒體,試圖引爆輿論關註。這種行為不僅消耗了社會的信任資源,還擾亂了公共秩序。
這種「博眼球」式的虛假資訊傳播,危害不容小覷。一方面,它占據了公共輿論資源,轉移了社會對真正重要問題的關註;另一方面,它助長了浮躁、投機的網路氛圍,讓原本有價值的資訊被湮沒在謠言的海洋中。從法律角度來看,互聯網並非法外之地。制造並傳播虛假資訊,不僅是對道德底線的挑戰,更可能觸犯法律。警方對周某某的依法處理,也是對所有試圖透過造假獲取流量的人的警示。
這一事件同樣提醒我們,平台方有責任加強內容稽核,遏制虛假資訊的傳播。演算法不應僅僅追逐「熱度」,還應考慮內容的真實性和社會價值。同時,平台還應加強使用者教育,建立有效的舉報機制,形成共同抵制謠言的良好生態。
對於新聞讀者而言,也應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批判的眼光甄別「新黃色新聞」的危害。面對熱點事件時,多一分理性思考,少一分盲目跟風。謠言之所以能夠傳播,離不開「二次傳播者」的推波助瀾。每個人都應成為謠言的「終結者」,而不是「助推者」。
互聯網不是無法地帶,流量獲取也不應以虛假為代價。只有堅守真實與誠信,才能真正贏得長久的關註與尊重。周某某的「5元賣座」鬧劇,正是整個社會在流量至上風氣下敲響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