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如何對接新生代官兵丨彼此賦能:就像「長機」和「僚機」

2024-07-17社會
信任成就彼此
■空軍報記者 董 賓 馬嘉梁
烈日炙烤機場跑道,站得久了,機務工作鞋也耐不住高溫,在跑道上留下淺淺的黑印。
唰、唰……紅綠色的小旗,時而高高揚起,時而整齊落下——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機務大隊一名新戰士正練習打旗。汗水順著他的臉頰、脖頸,悄然流下。
看到這一幕,飛行員孫騰有些心疼地說:「機務兄弟流的不是汗,是油珠子。」
「站得要比棍還直,喊得要比喇叭還響。」技師胡大新剛入伍時,班長就是這麽要求他的。為啥打個旗子都要求這麽嚴?他當時還不太理解。
那天,沒有飛行任務,班長帶胡大新來到戰機前,親自示範了一套打旗動作。身板挺直、運旗生風,看呆了胡大新。
最後,班長丟下一句話:「可別把打旗看小嘍!我們的一舉一動就是要告訴飛行員,我保障的飛機,放心飛!」
打旗,是一種精氣神的展示,更是一種信任感的傳導。孫騰和戰友明顯感受到了這種能量的傳遞,也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上飛機前,都要面對機務官兵立定,向他們敬一個標準的軍禮。
孫騰介紹,和機場一墻之隔的營院內,有兩條並列又交匯的路:王海路和焦景文路。穿越時空,兩位戰鬥英雄仍以這種形式教育新時代官兵必須並肩戰鬥。當年,王海從不吝對自己僚機的贊美:「不是我王海有什麽高超的本領,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僚機焦景文,我也不行。」
回憶起那段往事,看到當下令人感動的一幕幕,孫騰感慨:密切的官兵關系,應當是一個「共同體」,彼此賦能,互相成就。
不光是機務官兵與飛行員、長機與僚機之間,軍營中所有官兵關系的構建,都需要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和紐帶,並由此延伸到具體崗位實踐中相互配合、緊密協作,進而凝結成一個堅強的戰鬥集體。就像一部紀錄片中所說:所有的你,都讓我變得更強;所有的我,都讓你變得更有力量。
彼此賦能:就像「長機」和「僚機」
■空軍報記者 董 賓 馬嘉梁
「我不能一輩子做你的僚機,但可以一輩子當你的兄弟。」一部反映空軍官兵戰鬥生活的電影中,這句台詞令人動容。
在空軍官兵的職業語境中,「長機」和「僚機」常常用來比喻一種親密無間、彼此賦能、互相成就的戰友關系。在這個戰鬥大家庭中,「長機」和「僚機」不僅僅在天上。在任何需要攜手並肩奮鬥的地方和場合,都需要這樣以信任為紐帶的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內部聯系。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機務大隊官兵同心協力放飛戰鷹。付敢攝
官兵之間信任的大廈,需要一磚一瓦壘成
信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也是一種能量磁場。
時針回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敵人偷襲安東(今丹東)大堡機場。誌願軍空軍機械師孫雄撲在座艙蓋上,用身體掩護飛行員韓德彩。韓德彩推都推不走,孫雄說:「你比我更重要!」
這,便是戰友的情誼,更是信任的力量。
不少帶兵人說,信任檢驗在戰時,建立在平時。記者調研感到,盡管官兵之間的信任基石堅不可摧,但隨著思想觀念的更新、管理模式的轉變、安全壓力的增大,官兵之間也會面臨種種「信任考驗」——
一是錯誤態度影響彼此信任。有的帶兵人習慣拿舊眼光審視新事物,對00後能否扛起使命、擔起重任持懷疑態度。還有個別帶兵人自身表率作用不夠好,對一些敏感事務的處理不夠公平公正,導致年輕官兵敬而遠之。某部問卷調查顯示,不少官兵發微信朋友圈,會有意識地遮蔽家裏長輩、部隊領導、戰友同事。
二是僵化模式降低彼此信任。有的帶兵人教育管理經驗不足、辦法較少,不缺法度缺溫度,導致一些官兵服管不服氣。一名帶兵人也感到,管理的「網格」越來越密,但信任的欠缺,會導致彼此的隔閡和資訊的不暢,進而導致「領導想知道不知道、帶兵人不知道裝知道、官兵知道裝不知道」。
三是慣性壓力削減彼此信任。安全的增壓,導致一些帶兵人對官兵盯著防著、慣著哄著。有的戰士探親回家,連隊每天一個「問候」電話,甚至被要求發定位,令原本輕松的休息時間也變得「沈重」。
信任是橋也是墻,密切官兵關系的前提,是建立信任。一位管理學家認為:管理的本質是信任,最大的管理成本是信任成本。
然而,建立信任卻不容易。雷達某旅宣傳科吳科長說:「夫妻關系再好,深層次的信任還需要培養好幾年呢。官兵之間信任的大廈,需要一磚一瓦壘成。」
信任的背後,考驗的是格局雅量。
當初,中士史俊進因為屢次犯錯被調整到新的單位時,已經做好了「躺平」的準備。沒想到,來新單位第一天,指導員便找到他,開門見山地問:「你來當教員抓訓練,想不想幹?」
原來,指導員早就針對史俊進做好了調查,了解到他業務過硬、腦子靈光,剛選取為下士時,就在崗位練兵比武中奪魁。只不過,有些「傲嬌」的他,自我放松要求,成了原單位的「不安分」人員。
指導員不光對史俊進委以重任,還特意交代幹部骨幹:史俊進過去的事兒「翻篇了」,誰也不許提。
還真應了【能文能武李延年】劇中那句話:尊重和信任也是戰鬥力。史俊進的表現,沒讓人失望。1個月後,單位訓練成績大幅提升;10個月後,他們在全旅比武中奪得第一。
信任的背後,是相信對方並敢於托付。一次,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組織飛行訓練。戰機起飛不久,天氣變差,空中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密集的雨點砸落在跑道上。
此時,尚有十幾架飛機在空中。情況緊急,指揮員緊急聯系備降場的同時,把詢問的目光投向氣象值班員周寅。
只見周寅眉頭緊鎖,緊盯氣象資料,思忖片刻後說:「我判斷15分鐘後,可能會有降雨間隙,飛機可以利用這一時機返航!」
「好,聽你的!」
果然,15分鐘後雨勢稍弱,十幾架飛機陸續歸巢。
當最後一架飛機落在跑道上,指揮員拍了拍周寅肩膀:「你小子,今天可是立了大功!」
東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官兵組織心理行為訓練密切官兵關系。周夢龍攝
好的官兵關系,應當是成人之美又美美與共
當自己的電子喜報點亮手機螢幕,遲疑、確信、興奮、喜悅,一股腦湧進某旅某營新戰士小肖的心間。
認真、踏實,是班長骨幹對小肖最常用的評價,但也僅此而已。學技術,他努力再努力,水平仍是中遊;興趣小組,他積極參加,可受能力限制,最終都沒了興趣。
「讓每一個戰士都閃光」,是該旅提出的一個理念,這句口號也點亮了小肖努力成長、建功軍營的信心。記者了解到,從2020年開始,旅雷根據每名戰士的個人期待、能力專長、性格特點、崗位需要等精準畫像,逐人逐崗制訂「士兵能力成長進階圖」,給每個人提供發展指引與成長空間。
攤開進階圖,記者發現這張圖表非常詳細,區分不同崗位,畫出軍齡、政策、能力3條線。進階圖明晰了每名戰士的成長路線,也讓每個人認清了自己的能力方位和奮鬥方向。
這種方位感、空間感以及隨之帶來的踏實感,讓官兵更加清晰地規劃個人發展,同時更加科學理性地構建個人與崗位、與戰友、與事業的關系。
小肖資質平平,營裏按照進階圖,為他制訂了相應的成長「配速」,以及能承受的任務「配重」。
種子在發芽之前沒有任何跡象,只是時機未到。很快,小肖的進步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把【士兵突擊】中主角許三多視為偶像的他說,要當一個突擊的士兵,以「更優秀的自己」來回饋戰友的幫助、組織的關愛。
說起官兵關系,某營許教導員回憶起自己看過的一部紀錄片。在這部講述森林生態的紀錄片裏,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濕潤的苔蘚和諧共生,構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系。
許教導員認為,好的官兵關系,應當是成人之美又美美與共,就如同一個高低錯落、搭配合理的生態系,大家都能從中找到空間、汲取營養,並在共同承擔一種責任、攜手完成一個目標中實作成長。
某雷達站操縱班班長張藝鐘入伍時,只有中學文化。操縱班對操縱員的學習能力、專業知識要求很高。在測報課目中,他經常錯報、漏報,普通話也不標準。
一次重要考核,張藝鐘過於緊張,栽了跟頭,排名倒數。
是繼續培養,還是讓張藝鐘轉換崗位?一時間,眾說紛紜。該站黨支部研究後認為,張藝鐘有耐心、肯吃苦,是個好苗子,培養一個人不要看一時,要著眼長遠。
垂頭喪氣的張藝鐘正準備打退堂鼓時,指導員找到了他:「相信你沒問題!好好訓練,其他的交給時間、交給組織。」
組織的信任、戰友的幫助,讓張藝鐘走出低谷、迅速成長:他在同年兵中第一個參加上級比武、第一個成為班長、第一個成為組訓骨幹,榮立三等功1次。
空軍航空兵某旅「王海大隊」飛行員進行戰術復盤研究。師勇進攝
團隊應該像一個強大的電場,鼓勵每一個人去「釋放火花」
如何弘揚歷史、傳承精神,著眼未來戰場構建新型官兵關系,是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孫騰經常思考的問題。
大機群的作戰樣式,早已隱入歷史的天空,但團隊精神仍熠熠生輝。當年,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各部隊大力糾正各自為戰的觀念,積極倡導團結友愛、密切協同的作風,取得了輝煌戰果,湧現出一大批配合默契、生死與共的戰鬥集體。
「未來‘小前台、大體系’的作戰樣式,要求每名官兵必須融入體系、貢獻體系。」孫騰帶領新飛行員參觀旅史館時自豪地說:「記住,你們身後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加油吧,小夥子們!」
事實也是如此。當前,小單元、模組化執行任務成為常態。對每名飛行員來說,一方面需要積極融入體系,另一方面需要體系提供支撐。
對這句話,該旅飛行員李朋理解得尤為深刻。捧著「空戰尖兵」榮譽獎杯,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到了。
去年,李朋作為新人,第一次參加上級組織的重要考核。當時,空中對抗異常激烈,看到李朋在編組中的位置適合發射制導飛彈,其他隊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自覺掩護他,助他完成了向對手的「致命一擊」。
編組中,不乏經驗豐富、能力更強的老飛行員。問起他們為什麽如此選擇,有人答道:「為了團隊的勝利,沒必要計較個人的得失。我相信他能做到,他也確實做到了!」
一位專家認為:在農業時代,組織形式是將軍帶士兵的方式,團隊的力量主要體現在英雄個人發揮上;在工業時代,層級化的組織結構是主要形式,團隊的力量體現在步調一致的協同上;到了網路化智慧化時代,團隊的力量更強調每個人的創造性發揮。
走進東部戰區空軍某旅技術保障隊,一個頗具科技感的機器人向記者打著招呼。推開一間研究室的門,只見桌上擺放著各種檢測儀器、元器件和電烙鐵。
研究室的「主人」,是三級軍士長、維修技師陶雲。因為維修技藝精湛,他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陶大師」。
一次,某裝備出現故障,按慣例只能返廠維修,當時還是中士的陶雲提出「試一試」。這一試,故障果真被他排除。
該旅領導有意識地給陶雲培訓機會、鍛煉平台。隨著技術越來越精進,很多被廠家鑒定為「無法維修」的問題,竟被他鼓搗明白了。
該旅專門設立一間研究室,發動官兵和陶雲一起搞研究。去年,他們修好了被廠家鑒定為報廢件的多組器件,為部隊節省經費數十萬元。
一位帶兵人說,團隊應該像一個強大的電場,鼓勵每一個人去「釋放火花」。
陶雲所在這個旅,骨幹的示範效應以及工作室的吸附效應,讓更多官兵參與其中,先後湧現出一批先進典型,促進了保障能力的提升。
當你真誠地對待官兵,他們的反饋遠超你的想象
理想的官兵關系,應該具有什麽特征?
記者此次調研感受到,團結力、凝聚力強的部隊,有一個共同特征:組織堅強有力,部隊風清氣正,官兵對組織付出真心,和戰友交往掏心窩子,對一些看似「分外的事」,能夠主動當自己的事來幹。
如今,新型武器裝備、新的力量編成、新的體制機制,對官兵之間、要素之間的「耦合度」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每名官兵既看到個體,更關註全域,人人出一份力。
孫騰所在旅機務大隊官兵形成了一個習慣:團隊取得成績,大家積極「推功」,是飛行員飛得好;一旦出現問題,大家主動「攬過」,首先反思機務工作哪裏做得還不到位。
該旅場站官兵形成了一種習慣,看到跑道上一個石子、一片碎屑,都會自覺撿起來。他們用具體行動詮釋了這個口號:「人人都是驅鳥員、人人都是養場員、人人都是消防員。」
當年,該旅剛剛接裝某型飛機時,飛行員提出,在某個飛行階段,飛機常會產生一絲難以察覺的嘯聲。廠家告知,這是飛機設計導致的,不屬於故障,不影響飛行。
「還修不修?」內行人知道,飛機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系統,找到嘯聲根源並降低它,「比調校一架鋼琴難十倍」。
「必須修!只要是飛行員提出來的問題,我們都要全力解決。」機務大隊徐大隊長主動領題擔綱,帶領官兵展開攻關。
不少戰友都勸徐大隊長「盡力而為、適可而止」,但經過他堅持不懈的試驗攻關,嘯聲得以明顯降低。
機務大隊王教導員用「反哺」這個詞概括密切的官兵關系。最近,駐地天氣多變,雨說來就來。有時,儀器裝置來不及撤收,一些新戰士就把傘打在上面,甚至把衣服脫下來蓋上。見到這一幕,王教導員感動地說:「當你真誠地對待官兵時,他們的反饋遠超你的想象。」
記者調研時,很多戰士正緊張地準備軍考。很多部隊為參加考試的戰士提供復習書目、優質視訊課程,組織體能尖子全程帶練,強化備考士兵身體素質。
組織的這份關懷,大家記在心裏。某旅戰士裴敖考入軍校後,在校學習期間入了黨,連續兩次被評為優秀學員。臨近畢業,軍校領導流露出協調他留校擔任軍士教員的意向,被他婉言謝絕。
記者和裴敖交流時,這個微信名叫「願你照耀中國」的小夥子,話語中充滿正能量。他說:「學校工作學習條件肯定更好一些,但我更願意回到戰友身邊,用自己所學回饋部隊。」
滴水成河,聚螢成光。官兵們自覺回饋戰友和組織的賦能,所匯聚的能量令人贊嘆。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部網路管理員李桂輝成長為戰法研究小專家的故事,至今為官兵津津樂道。
網路管理員有一項任務,把空戰中的視訊數據拷貝到評估裝備裏。但李桂輝不滿足做一個「數據運輸工」,他用心分析和研究對抗視訊資料,把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整理總結成文字,形成了一本【對抗空戰戰法原則】小冊子。各級飛行領導幹部看過以後,一致認為:「很有價值!」文章在部隊轉發,引起不小轟動。
就是這名士兵研究出的某戰法,助力團隊在空軍組織的對抗空戰檢驗性考核中,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由此可見,在集體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塊拼圖,大家都多想一點、多幹一點、幹好一點,整個團隊就會連線更牢固、關系更緊密、力量更強大,就會在未來戰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回到「長機」和「僚機」這個話題,記者想起「僚機」的英文單詞「wingman」,直譯過來就是「長著翅膀的男人」。
這個寓意挺有意思——也許,在一個和諧的戰鬥集體中,有時不需要刻意強調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更需要的是一種無條件的、心甘情願的配合和支撐。這樣,這個集體中的每一名戰士,都會生長出高飛遠翔的羽翼。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