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加拿大的領土會更大,對當今世界格局不會有大的影響。以下摘自草根的凱瑞米亞戰爭系列……
1867年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有同學認為這筆買賣俄國吃了大虧,美國人占了個大便宜。美國占便宜不假,但是俄國未必吃虧。凱瑞米亞戰爭讓俄國人意識到,在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統治海洋的情況下,阿拉斯加能否保得住都很成問題。不是美國的一部份,就可能成為加拿大的一部份,肯定早晚不再是俄國的一部份。所以康史坦丁大公說,還不如早點兒賣了換兩個錢花花,本來咱們經濟就困難。
凱瑞米亞戰爭也讓俄國感到受到了西方的背叛,那些所謂的基督徒們居然站到穆斯林的土耳其一邊,對西方的怨恨加深。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歐洲國家站在穆斯林國家一邊,參加反對另一個基督教國家的戰爭。
在西方受挫,俄國把擴張目標轉向中亞和東亞,而大清間接地成了凱瑞米亞戰爭的受害者。
盡管【巴黎條約】懲罰的是俄國,但實際上最大的輸家是奧地利,盡管奧地利幾乎都沒有參加戰鬥。由於1854年采取針對俄國的武裝中立,奧地利再也沒能得到昔日保守盟友的原諒。而自由主義的西歐盟國認為奧地利首鼠兩端,對俄軟弱。1856年後,奧地利發現它在歐洲大陸上被完全孤立了,幾乎一個朋友都沒有。隨後在1859年對法國和皮埃蒙特-薩丁尼亞的戰爭中,俄國如法炮製,動員了大量軍隊在加利西亞邊界「武裝中立」,牽制了大量奧地利軍隊,無法派到義大利前線,讓奧地利迅速失去了其在義大利的領土。隨後在1866年對普魯士的戰爭中,依然沒有幫手,失去了對德意誌諸邦的話語權。隨著在義大利北部的失敗和被逐出北德意誌聯邦,哈布斯堡王朝漸漸失去了歐洲大國的地位,從1870年代開始在巴爾幹地區也不斷後退,直到1914年徹底分崩離析,成為【巴黎和約】締約國中,損失最多的一家。
而法國也未見得是贏家。戰後英國不再積極介入歐洲事務,給了拿破侖三世以行動自由,來實作他的夢想,按照他的意願改變歐洲版圖。法國和皮埃蒙特-薩丁尼亞對奧地利的戰爭,法國-皮埃蒙特一方獲得了勝利,皮埃蒙特-薩丁尼亞統一了義大利,而法國也如願得到了薩伏依和尼斯。英國對法國的企圖有所警覺,但還是置身事外,繼任的首相認為外交比軍事手段更劃算。
隨後的時間裏,由於自由主義的民主帝國法國,同老式君主國俄國意識形態不同,讓法國同俄國疏遠。1863年的波蘭起義,拿破侖三世打算支持波蘭起義者,這讓法國同俄國的關系破裂。而普魯士卻用自己的鐵路,運送前來鎮壓的俄軍,讓普魯士和沙皇俄國這兩個君主國走到了一起。
英國依然在提防著前盟友拿破侖三世的野心,而英國、法國乃至俄國,都忽略了戰後十年間,一個國家正在快速崛起,即將改變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這個國家就是歐洲五大強權之一,但總是排在最末的那個普魯士。
在這個變化中,起到最大作用的人是奧托•馮•俾斯麥公爵。俾斯麥曾任駐俄大使,1862年成為普魯士首相。他的外交政策很簡單,在德意誌諸邦北部和中部取得決定性的影響力,這一目標在四年內便得以實作,漢諾威、什列斯威、荷史坦、黑森-卡塞爾、拿索和法蘭克福相繼被普魯士兼並。得益於奧地利的衰落和被前盟友孤立,普魯士不但取得了德意誌諸邦的支配地位,進而將取得歐洲大陸的支配地位。1864年普魯士擊敗丹麥,然後打敗奧地利,將奧地利的勢力從德意誌聯邦驅逐出去。隨後在1870年俾斯麥獲得完全的勝利,1870年夏天拿破侖三世擔心萊因河諸邦不保,貿然向普魯士宣戰。拿破侖錯判了形勢,以為德意誌南部諸邦和奧地利能跟他一道對付普魯士。然而此時的奧地利已經失去昔日的權勢,不得不跟匈牙利合稱「奧匈帝國」。7月19日拿破侖向普魯士宣戰,六周後他的部隊便遭到慘敗,兩位凱瑞米亞的老將麥克馬洪和巴贊,還有拿破侖三世本人連同連同10萬法軍,在色當成為普魯士人的俘虜。這也結束了拿破侖本人的政治生涯,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布在巴黎成立。盡管戰爭繼續,但是無濟於事,1871年1月28日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俾斯麥充分利用勝利形勢,逼迫法國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不但給法國以嚴苛的條款,還割讓了亞爾薩斯和洛林的大部份給了普魯士。這還不是最侮辱人的,最侮辱人的是,普魯士人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裏,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自此,法英世仇讓位於法德世仇,以後一戰的【凡爾賽條約】法國往死裏整德國,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管後來如何,普魯士可謂從凱瑞米亞戰爭的後果中獲益最大。
另一個勝利者土耳其相比戰前相差不多,領土上有所損失。疆域內基督徒的保護權,從俄國人手裏交給了國際條約,似乎算不得什麽損失。另外歐洲國家粗暴幹涉土耳其內政,壓土耳其進行體制改革,對土耳其朝廷和土耳其百姓來說,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呢?
土耳其繼續衰敗著,在隨後的戰爭中繼續被俄國修理著,這就不是咱們本系列的話題了。下一篇咱們說說這場戰爭對各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請看下篇【被遺忘的戰爭】。歡迎關註草根的微信公眾號:永遠的草根。
更多請看:
01 – 東方問題 02 – 英法的態度
03 – 法俄較勁 04 – 緬希科夫的使命
05 – 英國人無所作為 06 – 陷入僵局
07 – 維也納備忘錄 08 – 土俄開戰
09 – 錫諾普海戰 10 – 組織遠征軍
11 – 互不退讓 12 – 宣戰
13 – 躊躇不前 14 – 錫利特斯拉
15 – 炮擊敖德薩 16 – 波羅的海
17 – 是戰是和 18 – 瘟疫流行
19 – 目標凱瑞米亞 20 – 聯軍登陸
21 – 步兵前進 22 – 艾爾瑪之戰
23 – 錯失良機 24 – 炮擊塞凡堡
25 – 巴拉克拉瓦 26 – 輕騎兵沖鋒
27 – 英克曼之戰 28 – 冬天來了
29 – 南廷庫爾 30 – 無冕之王
31 – 國內局勢 32 – 外交風雲
33 – 沙皇尼古拉 34 – 戰略抉擇
35 – 塹壕戰 36 – 奪取刻赤
37 – 嘗試進攻 38 – 損兵折將
39 – 美國人攪局? 40 – 反攻喬爾納河
41 – 塞凡堡的結局 42 – 圍困卡爾斯
43 – 和平嘗試 44 – 討價還價
45 – 巴黎和會 46 – 民族大遷移
47 – 歐洲新秩序 48 – 被遺忘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