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聽父母話、不順父母心的時候,正確處理姿勢應該是:
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保持冷靜,並保持自我成長。
1、找到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對癥解決。
什麽時候,你覺得孩子不聽話?大家所謂的孩子不聽話, 本質是孩子行為沒有按照父母要求做。
有父母分享過自己的感受:當寶寶的哭聲持續了5秒,他的情緒會從不安變成煩躁。
如果安撫過,寶寶還是繼續哭鬧,他會認為孩子不聽話,讓他不要哭了他還是哭。
因此,很多人認為,孩子是可以被訓練的,需要按照「科學」的時間表進行吃飯的訓練、睡眠的訓練。
如果寶寶沒有按照這些時間表完成,無論寶寶怎麽哭,父母都可以不理會,因為寶寶是 「不聽話」 。這是不正確的,寶寶不是機器,不應該被冷冰冰地進行訓練,因為, 無視寶寶的哭聲是一種軟暴力。
餓了、困了、身體有不舒服、熱了、冷了等,在他們還無法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的時候,哭是他們與外界聯系的表達方式。
只要孩子還在哭,就代表他們的需求還沒有得到真正滿足,父母需要繼續耐心尋找原因並幫助孩子解決。
他們會透過生活中與大人的相處來確定:我是獨立的個體,我不希望被命令。
父母可以這樣做:使用平等友好的語氣與寶寶溝通、理解寶寶的需求和情緒、給寶寶我們接受範圍內的選擇。
孩子的哭鬧並不是為了要挾父母,也不是為了惹怒父母,一定是有他們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哭鬧,父母都耐心尋找原因,那在這一次次的尋找的過程中,父母會更了解孩子,下一次可以更準確地回應孩子。自然而然孩子哭鬧會越來越少。
2、理解、尊重孩子的個人化表達方式,冷靜地與孩子商量規則
那天,朋友圓圓一臉愁眉苦臉地來到我跟前,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情。
她說,昨天晚上,她女兒不耐煩地吼她,以後再也不要寫作業了。她看著情緒失控的孩子,整個人都呆住了,女兒小時候是很乖很聽話的。
最近,只要一提到寫作業,女兒就在課桌前擺爛,磨蹭拖延時間,導致入睡時間一再推遲,晚上睡眠不足,白天上課品質低。
所以,她只能一直跟在孩子的身後,催促著孩子做每一件事情,不料,卻讓女兒吼了。
聽完了她的分享,我建議她回家跟孩子好好聊聊,聽聽孩子的想法。
2天後,她開心地回來跟我說,女兒變得不一樣了:回家立馬完成作業,偶爾還會剩半個小時的時間。原來,她們進行了一次深入談話,她對女兒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也表達出自己的期望。女兒聽完以後,說她今後會改的。第二天,女兒就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在圓圓的這件事上,我更明白了尊重與理解孩子非常重要!
當孩子上了幼稚園、上了小學,他們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偶爾對父母出言不遜。
作為父母的確會誤以為他們在挑釁自己,實際上這不是他們的本意。 他們只是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正確的說法。
解決問題之前需要先冷靜下來,不要因此暴力對待孩子。
尊重孩子,與孩子聊聊。找到他們說那些話、做出錯誤行為的原因。
最後,與孩子共同商量解決辦法,他們會更有動力去做到。
3、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
有的父母說,孩子不喜歡看書,就喜歡看動畫片,玩手機。那當孩子在看書的時候,父母是在做什麽呢?在刷朋友圈?在看電視劇?還是拿起書本,認真閱讀?
孩子已經有好幾顆爛牙了,父母不斷地對孩子說,不能吃糖,要勤刷牙。
可是家裏卻隨處可拿各種糖果,父母自己也沒有按時刷牙的習慣,孩子又怎麽能養成勤刷牙無蛀牙的習慣呢?
2020年的安徽省狀元董吉洋曾經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也發現了,但是他們不多說什麽,而是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我看到他們都在看書,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如同董卿那句膾炙人口的話: 你想孩子成為怎樣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何嘗不是父母的老師?
他們無時不刻都在提醒著我們, 父母需要不斷地修正自己,保持成長,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是,絕不能透過打罵來教育孩子。
因為你現在對孩子做的行為,就是幾年後孩子會對你做的行為。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能一味想著怎麽壓制孩子,讓孩子屈服從而立馬聽話,讓自己省心省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早已過時。
想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用心看見孩子。
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引導孩子的不良行為,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