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因為人和貓的生物學特性:
人與貓的互利共生 並不只建立在「陪伴」的層面。歷史上,貓在捕鼠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弓形蟲可能透過改變宿主的部份神經接線改變宿主對貓的態度。目前還不清楚這在靈長類對貓的態度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有 狒狒和流浪狗、流浪貓共居的群落 ,這群落中的狗會攻擊外來的狗以保護狒狒。有些狗在幼年時就被狒狒帶回群落裏養大。
寵物: 上述狒狒不但會給貓狗梳毛、分享一些食物,有時還會與貓交配 。
即使不在非人生物間談「陪伴」,狒狒與貓交配還是可以視為 玩賞取樂 。
人類拿來研究動物認知能力的實驗動物,往往也被人類教會了養寵物——有時,人類沒有主動教育它們,但它們習得了這個模因。例如大猩猩 Koko 有幾只寵物貓,猩猩 Tonda 有一只寵物貓,大象 Tarra 有一條寵物狗,它們會給寵物餵食、進行撫摸等互動,乃至將寵物當做幼年同類來撫養。
另一方面是因為你太年輕太單純,會對這種程度的事大驚小怪。
這不限於「雙贏」,生殖器官發育了一部份(不要求完全)的人就能自己「憑空」產生快樂呢。
「誰是代價」的思維方式只適用於零和賽局,地球上到處都是 互利共生 。
不過,只要你樂意,要找「代價」是很容易找到的:
諸如此類。
擼炮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的。
互利共生的基本條件是「 和對方生活在一起帶來的好處超過害處 」,這主要取決於雙方的生理特性,而不是非要有所謂「意願」。將非人生物的行為擬人化,對寵物主人來說可能是合理的,但對科學地理解共生和馴化並無好處。
生理特性的磨合需要 時間 。影響動物行為的基因可以在 人工選擇 下很快被篩選出來。人飼養貓的歷史約 9500 年,馴化程度是「半馴化」,和貓的關系還是不如和狗來得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