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5年美短飼養者,家裏最多的時候有兩只成年貓和五只離乳幼貓。
先說結論, 貓毛無法入肺,但養貓過程中仍可能有部份其他粉塵被吸入肺,需要註意 。
呼吸系統的防禦機制決定了貓毛入不了肺
人類的呼吸系統主要任務就是通氣和換氣,前者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風箱,不斷地吸入新鮮空氣並排出廢氣。後者則是透過密密麻麻的肺泡和毛細血管,將氧氣送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入廢氣。
這套系統始於鼻孔和口,經過鼻腔、喉、器官、支氣管一直到肺泡。
強大的防禦機制
它的兩項功能正常履職,一個是需要管道系統通暢無阻塞,一個是需要交換系統(呼吸膜)不增厚、不病變。所以,呼吸系統在前進演化過程中產生了一整套防禦策略。
1,過濾網: 其實就是我們的鼻毛。 它能夠阻攔大多數粒徑比較大的異物,如小蟲子、毛發等 。
2,吸附面: 從鼻腔口腔開始,整個呼吸系統的管道內壁都有豐富的黏液,它們大多是由一種特化的呼吸道上皮細胞——杯狀上皮分泌的,因為含有黏蛋白,所以黏糊糊的,吸附力比較強,可以將吸入瓦斯中的一些粒徑更小的顆粒物吸附柱。然後隨著呼吸道上皮纖毛的定向擺動,從呼吸道深處向口鼻部位傳送。
3,噴射清潔系統: 當顆粒物較大,或者臟東西(或者痰)由深處的呼吸道經過纖毛系統運輸到咽喉、鼻腔時,異物刺激呼吸道內表面的感覺神經,引起咳嗽或者噴嚏的反射運動。胸腔在肌肉擠壓下蓄能,咽喉突然開放,高速氣流的噴射帶走了臟東西。
防禦機制也有短板
1,粒徑特別小的話,這套防禦體系就不那麽管用了。
2,纖毛和分泌性上皮細胞比較脆弱敏感。 長期吸煙,尤其是烤煙,或者特殊工種吸入的廢氣,其中的焦油成分對呼吸道上皮細胞損傷極大。首當其沖的就是呼吸道分泌能力和纖毛數量顯著下降。這就導致呼吸道的自凈能力顯著下降。
粉塵粒徑決定粉塵能否入肺
這裏首先講一個概念——呼吸性粉塵(respirable dust),指粒徑<5μm以,在大氣中存在時間更長的細小顆粒。相比那些粒徑更大更容易沈降的顆粒物,這些更細小的顆粒更容易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能夠進入人體呼吸道深處。但需要註意的是,這個粒徑範圍也僅僅是 可能 進入肺部,但 不完全都 能進入。這就跟空氣中顆粒物總量有關了。
我們每天吸入的瓦斯中都有pm2.5顆粒,就是粒徑≤2.5μm的顆粒,那我們每個人都會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嗎?顯然不是啊。一定是那種常年pm2.5超標的地區人們更容易患病嘛。一方面是呼吸系統的自凈能力針對小粒徑的呼吸性粉塵仍有部份防禦力,另一方面是我們的肺部在功能上是有設計冗余的。
所以一般認為,空氣動力徑在10μm以上的塵粒為可見粉塵,大部份會沈積在鼻咽部,10μm以下為顯微粉塵和超顯微粉塵可進入呼吸道深部,沈積在下呼吸道,長時間積累會破壞肺部細胞。
入肺粉塵可能導致的後果
進入呼吸道的粉塵大多可以被呼吸系統排出,但這些極細小的顆粒物本身比表面積很大,所以更容易沾染微生物、致敏原,導致哮喘、過敏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以不要抽煙,如果工作可能接觸也要做好勞動保護。疫情三年,各大醫院的門急診呼吸科患者都少了很多,就是因為普遍佩戴口罩,導致很多因為粉塵吸入導致的呼吸系統疾病減少了。
粉塵進入呼吸道引起最嚴重後果的,肯定是入肺泡。
肺泡為了實作高效的瓦斯交換,所以本身已經幾乎沒有任何自凈能力了。進入肺泡的細顆粒異物只能透過巨噬細胞吞噬來實作清楚。如果吸入的是可降解有機粉塵,巨噬細胞還勉強能分解得掉。如果是石英、礦石之類無法降解的粉塵,巨噬細胞吞下它們就會被「脹死」,然後一波接一波的巨噬細胞吞噬、死亡,在肺組織裏引起嚴重的瘢痕化反映。最後肺失去了彈性和換氣功能,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降低。即便離開了粉塵環境,這個病理過程也將持續,除非肺移植。
其他無法進入肺部的粉塵也需要註意
1,貓砂粉塵
這是養貓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問題。目前最主流的貓砂包括豆腐貓砂、膨潤土貓砂、礦砂、水晶貓砂。其中粉塵相對比較多,而且比較細小的就是膨潤土貓砂了。這是一種最經典也最廉價的貓砂。最好在鏟屎的時候戴口罩。當然了,不用是最好的,畢竟貓也會吸入粉塵的。
2,其他真菌粉塵
在塵肺病的大類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蔗塵肺(bagassosis),是由於處理 發黴甘蔗 時反復吸入大量抗原性有機物,主要是嗜熱放線菌引起的外源性變應性肺泡炎。
另外,一些貓抓板或者貓窩由稭稈制作。這些稭稈如果存在黴斑或者在制作前沒有徹底清潔,可能也會產生一些有機塵埃,導致類似於蔗塵肺的吸入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