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不跟自己擡杠的,可以靜靜傾聽的,都會覺得快樂。
英國的一名精神分析學家比昂,提出了人際互動的「容器理論」 [1] 。
「容納」是母親和嬰兒最早的溝通方式,也是患者和分析師之間交互作用的一種模式。母親或者分析師是容器,需要將嬰兒或者患者的不可忍受因子,轉化成可忍受因子。
想想看,為什麽大多數心裏分析師選擇傾聽而不是勸說,想想看,嬰兒並不會表達,但耐心的媽媽可以安撫自己的寶寶。
而我們在寵物的溝透過程中,所產生的過程正是這種「容器理論」。
寵物承載了容器的功能,將我們不可承受的壓力因子,轉化成可承受的壓力因子。
與寵物說話,正是一種解除壓力的手段。而這周手段並不是單一的,只要是覺得適合的物件,我們都可以去訴說,這也是「告解室」 [2] 的作用。宗教之所以可以改變人的心理,正是這種救贖感。
我們在社交媒上經常會刷到那些給動物人格化以及寵物主跟寵物對話的視訊,還刷的很爽。
但在評論區中也有不少人持有這樣的觀點:「就算它們聽得懂,也不會說話啊,情緒價值在哪裏。」
說這樣話的人要麽沒養過寵物,要麽不喜歡寵物也不願意去接觸。
但如果理解了,溝通本身的投射,應該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
我們都知道溝通不僅限於語言,還表現為肢體行為以及面部表情,但其實我們忘記了,我們接受情緒表達的時候還有氣味、聽覺、觸覺等感知資訊。
打個比方,假如一個人很優雅的站在你面前,結果有狐臭,你是不是連溝通的意願都沒有,但這個人聲音好聽到勝過這股臭味,你是不是可以接受與他溝通。
這也是溝通的本身。
這種非語言交流的方式通通被稱為「副語言溝通」。
我們喜歡養寵物的這群人早早就在研究者手裏獲得了寵物情緒表達的各種資訊。
就算不去了解,也依然知道寵物靠著你是依賴你,狗狗搖尾巴是開心,貓咪蹭你是喜歡。這種莫名就能感受到的情緒,是我們天生的。
這也很好的讓我們可以運用到「跨物種」的溝通。「馴獸」、「寵物教育」等就利用了這樣的溝通方式。
現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自由,但與此同時,由於自由的增大,是的現代人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系日益減少,個人的責任日益增大。現代人日益缺乏歸屬感,經常體驗到孤獨和不安全。 ——弗洛姆歸屬感,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一種內在聯系,是某一個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系的劃定、認同和維系,是被別人或被團體任何和接納的一種感受。
歸屬和愛一樣是人們重要的心理需要。
當人們缺乏歸屬感的時候,就會產生寂寞、孤獨、低能量。
同樣的,在這個狀態下,維持日常的消耗就很困難了,不用說「向外拓展」,發展人際關系什麽的,根本不存在,這也是社恐的形成因子。
再往下,就很難發現興趣愛好、生活中積極的一面美好的一面。
要消除這種情緒煩惱,就需要某一個或多個組織,獲得認同,獲得關系,獲得安全感。
有了這些,歸屬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是否能產生安全感,取決於我們與另一個關系的信賴程度。寵物主對寵物的信賴,我相信大家都懂的。
寵物是最佳的傾聽者之一,他們不會將自己的醜態外傳,它們與「告解室」、「解壓房」這類最大的不同在於,寵物是活物,他們會根據你的狀態表達出互動,能夠更好的實作自我開導。
我們將無法處理的「內容物」——原始沖動和焦慮「丟」給貓貓狗狗。
寵物透過單純的眼神、小小的動作、湊過來的撫摸等進行反饋,凈化,把這些復雜的訊號轉化成一組簡單的情緒,此時大多數人都會抱起寵物:「沒啥大不了,笑笑就好~~」
它們存在一種「大事化小」的魔力。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簡單快樂會被傳染的魔力。
此時的寵物就是我們的心裏理療師。
這也是為什麽,寵物在抑郁癥的輔助治療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甚至在美國,有研究者發現:
會跟寵物主動溝通的人,想象力比較豐富且願意接受新的事物。這種行為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今天,你跟你的寵物說話了嗎?」
參考
- ^ 拜昂在1962 年發表的論文【思考的精神分析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容納功能」(containment function)概念,又稱之為Alpha功能(α function)或夢工作Alpha(dream-work-α)。拜昂用這個術語來描述將無法忍受的心理狀態轉變成可以忍受的復雜加工以及將未加工的生理感覺轉變為具有心理意義的內容的過程。(Rafael,2003,pp. 26 —27)「Alpha功能作用於患者覺察到的無論什麽樣的感覺印象和情緒。一旦Alpha功能成功地起作用,就會產生Alpha元素(α factor),這些元素適合貯存和夢思的需要。如果Alpha功能受到妨礙而無法發揮作用,那麽患者所覺察到的感覺印象和所體驗到的情緒就會保持不變。我將它們稱為Beta元素(β factor)。」(Bion,1962a,p. 6)
- ^ 教堂裏的告解室是一間很小的房間,小房間裏面有個窗戶,窗戶裏面有牧師,懺悔者可以把心中的想法全部說出來與牧師交流,但是看不見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