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
安徽亳州一名初中老師正經歷遠超他想象的批評。
幾天前,他錄下一堂精心準備的班會課,釋出到短視訊平台。那節課上,他專門制作了一條視訊,收集學生父母工作的畫面,在教室大螢幕播放,讓學生觀看後寫下給父母的話。
視訊中的爸爸媽媽,有的在裝修現場打掃衛生,有的在工地上操作挖掘機,有的在縫紉機前處理布料,有的在工廠進行機器焊接,還有的在折疊回收的紙箱。
老師錄下的班內畫面顯示,不少學生濕了眼眶,有人不停地用紙巾擦著眼淚。
「做這個視訊的時候百感交集,既心酸又心疼。我始終覺得,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辛勞。」這名老師釋出視訊時寫道。
然而,視訊釋出後,只有少數網友肯定他的用心,批評的聲音更多。
「這個年紀的孩子自尊心很強。」網友代入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同學的角度,覺得這場班會更像一種當眾的「羞辱」,就像學校以前評比助學金時,需要貧困學生當眾陳述自家有多困難。
「‘他家長是疊紙殼子的’,你根本不知道這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有網友現身說法,「小時候我有一個女同學家裏是賣肉的,就會有男生追在她後面嘲諷。」他們猜測,「孩子濕了眼眶,或許那並不是感動,而是自卑到了極致」。
有人總結,「貧窮也是一種私密」。
事實可能並非網友猜測的那樣。在將短視訊平台帳號設定成不可見之前,這名老師發了一篇長文,解釋說:「這個視訊搜集(時)是家長自願選擇,家長私發給我的,征求家長的同意讓學生看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而且沒有備註孩子的名字。」
他強調:「我引導孩子們,說你們沒有必要自卑,也不需要愧疚,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他希望學生借此機會感恩父母的養育。
更大的爭議可能也出自這裏。網友的批評,很大程度上出於對「內疚式教育」理念的不認可。事實上,孩子沒有機會選擇出生在什麽樣的家庭,也無法主導父母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更無法決定父母此前的命運,類似的感恩教育實際上就是透過讓孩子感到愧疚,謀求所謂積極正向的影響。
比如,在這節課上,有學生給爸爸媽媽寫小紙條:「今天的班會上讓我看到每位家長的不容易,讓我感到自責,我不應該不好好學習,對不起,我錯了。在往後的生活裏我會好好學習,不讓你們操心,我不會辜負您們的期望,我知道你們的不容易。」
另一個孩子寫道:「世人皆知學習的重要性,卻不知學習背後是父母幾個月才能給上的錢,父親在外面努力幹活,為了我可以更好學習,努力幹辛苦的活,母親在家忙這忙那……我愛你們,不會辜負你們的期待。」
不少研究發現,對很多孩子而言,長期受到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會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久而久之,他們甚至可能喪失感動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領域有一個對應的概念,叫「愧疚誘導」,指關系中透過讓對方感受到內疚,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願。義大利國家研究院研究所學者瑪利亞·米切利(Maria Miceli)1992年就在論文中指出,愧疚誘導包括幾種形式,可以直接告訴對方「錯了」;也可以表現出某種痛苦的癥狀,從而讓親密關系中的對方感到對此負有責任;甚至表面上為他開脫,但目的是讓他自責。
類似的誘導在不少家庭中出現,集大成者也許是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她和丈夫離婚後,獨自一人將女兒撫養長大,女兒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她不停地輸出,「看我多痛苦,都是因為你呀」「你是我的一切,只要你快樂我就快樂」「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這種總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僅換不來孩子的感恩,還會讓孩子越來越壓抑和內疚。劇中宋倩的女兒喬英子患上了抑郁癥——電視劇是虛構,是藝術創作,但它展現的這種典型的親子關系有著大量的現實案例。
心理學的很多研究發現,內疚感和負罪感會讓一個人忽視自我需要,更難享受生活,甚至會在其驅使下進行自我懲罰,即便自己沒做錯什麽,也會更容易認為「這是我的錯」。
在那名教師釋出的視訊下,有網友回憶自己的心路歷程:「小時候我就是這麽過來的,父母的辛苦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會越來越愧疚,連開心的時候想起父母都會馬上沈默,吃到好吃的第一時間會覺得父母在吃什麽呢?父母都沒有吃到,我怎麽能這樣子?只不過是用了父母的錢自己才能吃到這些好東西。」
毫無疑問,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受到的批評也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在反思,這種用「內疚」激發「感恩」的教育方式值得商榷。我們是否應該讓孩子感受未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世界的多樣性,以此來增加他們尊重自我又關註他人的力量,我們應該為他們卸下生命中本不該有的包袱和負罪感。正如這名教師視訊中所說,「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我想這種愛,從不應該誕生於「內疚」。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