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兩會快評丨做一個教育的園丁,而不是木匠

2024-03-08親子
家長要不要陪伴輔導孩子寫作業?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的一番表態,引發熱議。
馬景林委員的核心意思是:一時的陪伴只能解決眼前問題,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減弱自主性。家長為了解決一時的困難去監督孩子,這是不對的。家長也應該做園丁,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而不是做木匠,按某個標準去打造孩子。
螢幕擷取圖
這段話引發了不少家長共鳴。作為知名的教育專家,馬景林的話當然很有專業說服力。教育從來不只是看一時的結果,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孩子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建立學習自主性,只有在父母現場陪伴監督下才能完成作業,那這樣的孩子在精神層面可能就很難長大。離開父母的視線,就很難再變成一個「好學生」。
這番道理並不高深,也很容易得到家長的認同,只不過就像那句說爛了的電影台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現實當中,不同地區、不同社會身份的家長,很多都在為陪伴監督孩子寫作業而困擾。
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崩潰抓狂,有各種段子和短視訊在流傳。家長輔導孩子氣到心梗,甚至還是真實發生的案例。這麽多家長,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都不懂家長要做園丁的道理嗎?顯然也未必。
理想的教育,當然是家長和學校老師一起做園丁,給孩子慢慢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但現實很骨感,在普遍還是很卷的當下,父母就算想做園丁,很多時候也身不由己。像北京四中這樣的名校,可能在教育上有自己的堅持,但很多地方的學校,包括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學校,其實都在變相要求家長當好木匠的角色。
現實中很普遍的情況,就是學校對家長的教育角色越來越看重,越來越多的事情要家長簽字、監督,包括當天布置的作業、做完的測試卷等。還有不少地方,只要孩子的家庭作業沒做完、考試成績退步了,學校就會「請家長」。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家長怎麽能有淡定的心態做園丁?不管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還是擔心孩子學習退步,家長都不得不承擔更多陪伴、監督的角色。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性,但如果孩子在當下就掉隊了,以後才能慢慢見效的自主性會不會如期而至、效果如何,很多家長心裏沒譜。
所以,一些家長做木匠不做園丁,有些可能是教育理念偏差,但有些也是身不由己。在各種壓力之下,只能先解決「一時的困難」,否則擔心孩子都沒有機會去爭取長遠的收益。從這個角度而言,馬景林的話不只是家長要聽,更多的教育從業者都該聽一聽,共同緩解現實中到處彌漫的焦慮情緒,放緩教育內卷的步伐。
家校合作,既不是給教師增加本不必要的負擔,也不是把教育責任更多地轉移到家長身上。各方的教育理念真正一致,家長也才能有更從容的心態,做一個教育的園丁,而不是木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