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每次孩子一哭長輩就對我說,你不在家孩子特別乖,讓他不哭他就不哭了。作為孩子媽媽我應該怎麽回答他們?

2019-07-25親子

我特別能理解你的感覺。

曾經有段時間,暖暖也是這樣。剛開始辭職做公號的那段時間,特別忙,但我一在家,暖暖就各種撒嬌、拖延、鬧情緒,我不在家,她就各種乖巧。

為此,暖姥姥對我意見特別大,甚至讓我別那麽早回家,等暖暖睡著後再回。

當時真的忙到暈頭轉向,所以還因此有點埋怨暖暖:「怎麽媽媽一在家你就不乖?!」

但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是一件多正常的事情啊! 孩子在最能感覺到安全的人面前,肆無忌憚地表達需求和嘗試自己的力量,表面看來就是黏人和吵鬧啊。

【美國育兒百科】裏也提到過: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不僅孩子,成年人不也是這樣?只有在最熟悉和親近的人面前,我們才會放心地展露最糟糕的一面。因為我們知道無論怎樣,都會被接納和寬容。

孩子黏我們,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雖說「見娘愁」的情況在孩子任何年齡階段都有,但高頻發生卻是集中在3~6歲。

3歲左右孩子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這種反叛自然會在他們認為更安全的環境中來展現。當我們焦頭爛額的應對孩子制造的各種挑戰和麻煩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感到榮幸和興奮。因為孩子在探索自我和世界時,選擇了我們作為介質,給我們機會去更好地了解和引導他。

要知道,心理學經驗表明, 在這個年齡表現出「反叛」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叛」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而且3歲左右也是孩子入園的年齡,第一次離開家庭融入集體。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挑戰。分離產生的焦慮、矛盾、挫敗和無助,總得有地方安放。孩子已經在外面硬撐了一天,回家後情緒崩一崩,也是人之常情。

這也是為什麽絕大多數孩子在幼稚園的表現往往會比在家的表現好很多。

等到孩子順利邁過第一個叛逆期,也適應了幼稚園,可4~6歲的情感敏感期又來了。

孩子突然變得很敏感、脆弱,一點小事就會哭泣或發火,會更黏人,會更想抱抱、親親和撒嬌。

或許不少媽媽會覺得孩子行為倒退,但情感敏感期其實是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他們要尋找足夠的愛,來支撐自己放心地走向獨立。

這個階段,父母盡量滿足孩子情感需求,才能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對他人的愛,學會與人建立起親密關系。

所以,就要讓媽媽們「認命」,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不乖」?

並不是!

別忘了,3~6歲的孩子也處在試探規則和底線的階段,不僅僅是對家長,也是對這個世界。

我們確實是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但不是默許和放任他們的一切行為。記得暖暖5歲多時,有次我出差了半個月。期間,暖暖正好生病。回來後因為愧疚,我一連滿足了暖暖好幾個任性的要求,並連續好幾天都陪著她玩到很晚。

直到有天,我聽暖暖跟姥姥賭氣:「不要你陪,我要媽媽。媽媽在我就可以看iPad,就可以晚睡。」

我才發現,我一時的放任打破了她原有的規則。心想著要彌補她的情感,實際上卻用了無底線地滿足她任性的方式。

孩子是很精明的,她會試探「我做到什麽程度,媽媽會生氣?」。規則一旦被打破,會花很長時間來重塑。而一直被打破,以後就很難收場了。這也會變成孩子在所有人面前都「不乖」的開始。

孩子的依戀感和安全感是從小建立的,而責任感和邊界感也是從小培養的。

所以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們是最愛孩子的那個人,就不能做最沒有原則的那個。溫柔地接納孩子的哭鬧和犯渾,但堅定地守住原則,不讓步。讓他知道媽媽的愛一直在,但原則也一直在,是誰的責任就該誰去承擔。

暖暖今年7歲了,粘著我犯渾的次數越來越少,轉眼就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大姑娘。

我很慶幸,之前的幾年她都把最不乖一面留給了我。我也很欣慰,自己沒有辜負她的信任,好好地陪她走過了這段特殊的日子。

未來,我還希望她能把最美好的或最糟糕的、最智慧或最愚蠢的、最光明或最黑暗的都分享給我。

這算是當媽媽的一點私心吧。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問題,歡迎關註我的知乎帳號@暖暖媽;或者關註微信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與我們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