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一個最最好操作的:給孩子準備兒童家具(如兒童馬桶、書桌)等等。放心,我不是賣家具的。
沒有女兒之前,我一直認為兒童家具是噱頭,有了女兒以後,我讀的第一本教育書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裏有這樣一個核心觀點: 教育就是提供有準備的環境。
對此,我非常認同。
要發展孩子的獨立性,就給他提供鼓勵獨立的環境。
從硬體上說,就是符合兒童身高的家具;以及兒童感興趣的玩具了。
如果孩子有兒童馬桶,他就可以逐漸獨立如廁,而不再需要大人幫忙。我家大概是1歲多買的,於是女兒從來沒有「被把尿」過。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書桌(很多學習桌可以隨著身高調整,越早買顯得越劃算,我家大概也是1歲多買的,用了好幾年了目前還沒有壞)。
如果孩子的水杯一直被放在孩子能夠得到得地方,也就不會總要大人幫他拿。
....
所以,如果有條件,給孩子準備符合身高的家具,其中較典型的是兒童馬桶和書桌。如果條件更好,給孩子一個玩具房最好不過了。這也可以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鍛煉孩子收納、整理,自我管理等等。
從心理上說,需要提供鼓勵獨立和體驗,允許犯錯的心理氛圍。
根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如上圖),2歲多的孩子心理主要沖突是自主對羞愧,重要事件是如廁訓練。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透過直接體驗來學習,也就是皮亞傑的感知運動階段與前運算階段。所以多讓孩子活動、提供他感興趣的材料,讓孩子自由探索。
這裏有一些打擊孩子獨立性的認識誤區 ,比如:
1、濫用「規矩」
一些家長喜歡用一些「規矩」來限制孩子,比如因為嫌棄地上臟不讓孩子爬,因為擔心孩子有安全危險,不準孩子到處摸等等,多幾次限制,孩子可能就會感到受挫,「不那麽獨立」了。
對於你認為孩子能承擔的,比如磕到、碰到, 盡量采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了解結果, 從結果中學習;對於那些絕對承擔不了後果的,比如燙到、觸電等等,一定一定一定避免安全隱患。比如用安全插頭把電插孔堵上,並且再用東西封上;一些尖銳的桌角也用護角包裹起來,否則可能存有安全隱患。
再比如,孩子喜歡爬,可能膝蓋和手容易受傷,給孩子準備護膝和保護手掌的套子,帶上後隨意爬也不用擔心小手小腳磨到。我女兒小時候,我就給她準備了以上東西,家裏隨便她爬隨便她翻,從不限制她。
關於自然後果法的舉例:
為了讓她知道被門夾的可能,我用門輕輕地夾她的小手,告訴她如果手放門邊,就有可能有這樣的痛感甚至更痛;彈一點熱水在她手背,告訴她熱水瓶和水杯裏就是這個,所以一定要小心。這些就是「自然後果」法。
2、不給機會鍛煉獨立能力
一些爺爺奶奶喜歡包辦代替。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孩子能做的就讓他做。他自己感興趣做的比如拖地、抹桌子,也不要打擊孩子,而是給他一個工具,讓他體驗、參與。
3、太過嚴苛。
有時候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可能能力不夠很慢,或者做得不好,父母不要批評,而是要先鼓勵表揚,否則人家費了很大氣力做的事情卻被你說得一團糟,下回也就不幹了。
總而言之,就是提供一定範圍的絕對安全的環境和寬松的鼓勵探索的心理氛圍。
參考: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P.S)可能你還面臨「可怕的2歲」,見我下面這個回答:
我是 @燕掌門AngelWu ,每天和你討論兒童教育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