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少父母越來越疑惑:為什麽他們在物質、教育方面給予孩子很多,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養育子女,孩子卻總是和他們有種距離感,難以彌合?對此,父母能否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就成了人們關註的話題。
什麽是情緒價值
這幾年,情緒價值成為網路熱詞被人們掛在嘴邊。它指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和情緒支撐越多,如幫助他人表達、處理情緒,為之帶來舒服、愉悅的感覺和穩定的情緒,從而讓對方的內心得到療愈,他所提供的情緒價值就越高;反之,情緒價值則越低。正向的情緒價值能給人帶來美好的感受,激發正面情緒,激勵個人成長。
情緒價值也存在於親子關系中。決定親子關系好壞的關鍵是溝通,真正的溝通不是說服和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照顧孩子的心理和情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父母不僅需要為他們提供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愛和關註,與之建立心與心的連線,化解孩子心中的壓力和不快,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持、精神支持和引導,幫助孩子增加輕松、愉悅等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交流傳遞了一種無形的情緒價值,這恰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精神養料。
父母提供的正向情緒價值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自我認知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當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和關愛時,會更自信,有同理心,願意與周圍的人建立關系,並且表現出更好的學習和人際狀態,他們也更自尊,體驗到幸福感。父母提供給孩子的正向情緒價值將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動力來源。
缺乏情緒支持的孩子與父母不親
一些父母發現,孩子衣食富足,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卻總顯得很孤獨,藏著小心思不願意與父母分享。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錢誌亮看來:「這是因為父母無法給他們提供正向的情緒支持,最終使孩子喪失了分享欲。家長想教育好孩子,必須學會讀懂孩子的情緒,關註與聆聽孩子的聲音,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在父母提供的情緒價值裏,藏著孩子需要的愛與安全感。」
在親子關系中,情緒價值甚至比物質和教育還重要。然而,恰恰在一些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需要父母安慰、需要得到情感與心理支持時,父母卻忽視、誤解、否認孩子的情緒,甚至以嘲諷、批評的態度指責孩子「不長記性,活該!」有時會借由孩子的失敗來輸出教育道理。
父母的常見反應通常為:「你看,我說什麽來著。」「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這有什麽可難過的。」「這都是小事。」錢誌亮認為,這是父母缺乏情緒價值的典型表現。類似的表現還有:在孩子情緒崩潰時斥責、打擊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話題不感興趣,很難共情他的情緒,認為他的感受不重要。也有的家長放大自己的沮喪情緒並傳遞給孩子,比如,時常唉聲嘆氣,抱怨生活不順、工作不爽、家庭不幸福,一邊拼命付出,一邊甩臉色給家人看。「父母無法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也無法向孩子提供正能量。孩子在父母的態度中得不到理解與安撫,親子之間自然無法建立起情緒上真正的親密感。」錢誌亮說,父母的這種做法,只能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導致孩子陷入更深的孤獨和絕望之中。
高情緒價值是親子關系的黏合劑。那麽,父母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能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通常,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審視自己:是否善於肯定、誇獎孩子?是否善於發現孩子行為中好的一面,不失時機地鼓勵他?是否具有同理心,對孩子的情緒有共情能力?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是否會將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或故意找碴兒、遷怒於孩子?如果父母同時具有兩個這樣的問題,其能提供的情緒價值就比較低,孩子也就不容易與父母關系親密。
怎樣疏導孩子的情緒
父母能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他們在親子關系中就具備了最重要的軟實力,其提供的情緒價值越高,親子相處的幸福指數也越高。
父母先做耐心的聽者
親子溝通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說:「提高親子溝通的品質,父母在與孩子交流、傾聽他講話時,不僅要聽在耳朵裏,還要聽在行為上,聽在心裏。比如,和孩子溝通時微微前傾的身體姿勢、溫暖支持的目光接觸等,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專註,也更願意傾訴。在關註孩子困境、一起尋找解決方法的同時,父母更要看到、體會孩子的情緒,提供積極、正向的情緒支持,處理好孩子的感受,先同理情緒,再討論問題,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自己的。父母還應民主、平等地與孩子討論問題,尊重孩子的意願,對孩子做到‘不評判、不幹涉、不偏執’,即不直接評價孩子的對錯,不過度保護和幹涉孩子,不認為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這樣,親子關系融洽、和諧,家長才會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
做孩子貼心的聽者,父母還可以轉換處理情緒的方式。比如,孩子的表達有時候很籠統:「我感覺很糟糕、很崩潰、整個人都不好了。」這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細化這些感覺,為各種情緒命名,越具體越好,幫助孩子認識正在感受的是哪種情緒,諸如難過、委屈、後悔、憤怒、氣餒……恰當命名,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情緒,並準確應對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田宏傑表示:「與沮喪一起被壓抑的還有無能感和力量感,我們只有幫孩子跨越挫折,他才會獲得力量。力量的最佳來源是感同身受,與孩子同頻共振能輕松地把好心態傳遞給孩子。父母把自身的類似經歷告訴孩子,會給孩子註入最大的能量。」
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
孩子需要穩定的情感支持。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自己先要努力成為一個情緒穩定、成熟的人。當父母感到沮喪、疲憊或焦慮時,會變得煩躁、易怒,這時我們要自我覺察,先照顧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接受生活中的煩惱、正視它、與之好好相處,想辦法排解它,這是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的前提。
錢誌亮認為,孩子的不良情緒只能被理解,無法被壓制。比如,孩子聽到雷聲跑到媽媽懷裏,媽媽的不同態度將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種:「這有什麽好怕的,真沒見過你這樣膽小的孩子!」第二種:「不怕,放心,媽媽陪著你呢!」錢誌亮說:「兩種回應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壓制,讓孩子感到,害怕是可恥的情緒體驗,他可能下次不再找媽媽,但會將恐懼的情緒藏起來,孩子會越來越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它們。後者是理解,讓孩子知道媽媽理解、接納自己的情緒。」這種安全感能幫助孩子平靜下來。而且,也能增強孩子面對痛苦的能力,使之更樂觀地看待各種負面情緒。父母自身情緒穩定,能時刻穩穩地托住孩子的情緒,才能擁有美好的親子關系。
營造積極的家庭情緒表露氛圍
在邊玉芳看來,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父母要建立融洽的家庭關系,註重積極家庭情緒表露。「家庭情緒表露是指家庭成員間口頭或非口頭化的情緒表達風格,良好的家庭情緒表露氛圍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納、被理解、被尊重和被關註的,從而安全地表露情緒,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出較強的社會能力,同伴接納程度較高,並表現出更少的敵意、攻擊等問題行為,成年後也能更好地經營親密關系。反之,孩子的情緒也會被父母的情緒和家庭情緒氛圍所影響,導致社交能力、學業成績以及問題行為。」
邊玉芳說:「營造良好的家庭情緒表露氛圍,父母首先要有高接納性,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其次要有高反饋性,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共情並做出反應,即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緒以及情緒產生的原因,幫助孩子調節消極情緒。再次是要有高預測性,讓孩子熟悉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更好地預測父母的情緒狀態,從而獲得安全感。」
錢誌亮認為,人們對情緒價值的渴求,本質是對愛與接納的渴求。沐浴著父母愛與理解的孩子,他們更容易習得這種愛的方式,並能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在親子關系中,情緒價值遠超人們的想象。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捧住彼此的心。(全媒體記者 陳若葵)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