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4日訊 18歲的萌萌(化名)原本被一所二本院校錄取,但她卻不願就讀,堅持要復讀。面對她的決定,父母雖感無奈,最終還是為她辦理了復讀手續。然而,復讀期間,萌萌因未完成物理作業受到老師批評,天天找理由讓父母幫她請假。父母帶她去醫院檢查,結果真的被診斷出抑郁和焦慮,這成了她徹底不願再去上學的理由。休學在家的萌萌變得非常奇怪,經常無緣無故地哭。
圖片與本文無關
對此,紐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李穎慧老師進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導:
原來,萌萌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和,母親因被負能量困住,經常將自己的憤怒、焦慮、恐懼、委屈轉移到孩子身上。為了讓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除了上班,母親目前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放在了女兒身上,盯著她學習、看書、寫字、畫畫,並要求她考年級第一。一旦萌萌沒有達到她的期望,她就會對萌萌進行道德綁架。為了達成目標,萌萌開始犧牲休息時間,全天候地學習,高三那年,更是把自己關在房間拼命學習到淩晨2點。
對於萌萌的情況,李老師說:如果想讓孩子變得優秀,就多給她一些積極、正面的評價,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認可後,才能夠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自我認同感,才會在生活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父母要及時調整教育方式,用積極、正面的引導,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
怎麽讓孩子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讓孩子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呢?在這裏給大家推薦幾個小妙招:
1.心理暗示:「誇誇」與「改改」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兩張紙條,一張是「誇誇條」,另一張是「改改條」。每隔一段時間,帶著孩子回顧總結這段時間的生活和進步,透過「誇誇條」幫助孩子自己發現自身閃光點,確認自身價值,給予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從而喚醒孩子積極情緒體驗。同時,也一定要透過「改改條」讓孩子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自我認知,接受不完美的地方,懂得悅納自己,在面對不足時,能夠想辦法彌補,在面對困難挫折時,能夠增強心理復原力。
2.留心小確幸:好運儲蓄罐
當孩子焦慮的時候,除了給她正向暗示,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做一個「好運儲蓄罐」。每天讓孩子收集一個自己的「小確幸」——小小的確定的幸福感,寫成小紙條,折疊好,放進「好運儲蓄罐」裏。例如:今天有什麽事情值得我快樂?今天我做了什麽被家人/朋友/老師表揚了?今天發生了什麽事值得我感激?今天哪個方面進步了?……
3.學會傾聽,做孩子的「解憂雜貨店」
當孩子向我們傾訴時,家長應該放下手頭的事情,全神貫註地聽她們說話,不打斷、不評判,只是默默地支持和理解。當孩子說開心的事情時,想象發生的事情,去感受孩子的開心;當孩子說傷心事的時候,給她一個擁抱,不要吝惜你的安慰。和孩子保持眼神交流,並配合肢體語言,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註、被認可。父母的同等的情感回應,能讓孩子得到滿足和幸福。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