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幫,但不會常態化。
願意帶,純粹是因為我喜歡小孩。
我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喜歡孩子的人,從小最向往的職業是幼稚園老師。如果有血緣關系,我肯定特別願意花時間和他在一起。
我的自願並不是出於義務的必須,我不認為這是我的義務,更多的是我的感情。
「幫忙」並不是常態,否則就是喧賓奪主。
「幫」是一個瞬間動詞,我不會把「幫孩子帶小孩」這件事作為我的主要生活。
在我孩子與他孩子的親子關系中,主角永遠都是他們,我只是個來幫忙的,這個我會先定位清楚。
這就意味著,他們十分需要我可以來幫忙一陣,我有空了想孩子可以提出幫忙,當我認為有更重要的事情時,便一定會做出取舍。
不常態化幫忙的原因如下:
一、為自己
我盡管老了,但我的價值不只是一個被人指使的老媽子。
我還有其他珍惜的東西,我有我的朋友,我的興趣,我的生活,我的愛人,我無法放棄一切去長期為他帶娃。
我也想旅旅遊,讀讀書,唱唱歌,跳跳舞,過過我向往的老年生活。
並且,我怕我的放棄,也會對你不利,我怕我的憂慮,成為家庭矛盾的開始。
我想我的狀態應該是:家長裏短,背井離鄉,身邊是瑣碎,心裏是遠方。從小到大,我總在搬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
我總在把自己連根拔起,又狠狠紮進新的土裏,我體會過離開與思念的疼痛,也體會過想要拼命融入的掙紮。
因此我只想在最後的階段,選一個喜歡的地方,和幾個喜歡的人一起,過一種喜歡的生活。
二、為孩子
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是承受苦難的能力。
想讓人成長不是看他在順境裏遊的多快,而是在逆境中撐得多久。我相信,養兒方知父母恩,這才是真正的傳承。
生娃這件事,標誌著人生新階段的開啟,我作為祖輩要退居幕後,讓生活和孩子來給他一場赤果果的教育。
半夜三更起床沖奶,親力親為起早貪黑,一手帶娃一手養家,哭爹喊娘心力憔悴。
那些疲憊,煩怒,絕望,溫暖,親昵,幸福,只有在帶娃的經歷中才能體會到。
人生這一課,如果我替他上了,那該有多遺憾。
三、為孫子
親子關系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孩子是最公平的考官,你為他付出多少,他就會報酬多少。誰對她好,他就跟誰親。
只有付出了養育一個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體會到孩子每一步成長的溫暖與欣喜。
這份耕種的權利,我定交給我的孩子。
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是最幸福的孩子。被愛滋養大的孩子,心中有火,眼裏有光。
若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愛就是孩子得到的最好燃料。
這份來自於父母的愛,無可替代;這份屬於孫輩的幸福,我也無權剝奪。
以上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