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後,家長們就會比較在意老師對孩子的態度。畢竟遇上一個好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太大了。
但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和日常家長的溝通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有些家長比較急躁,遇到事情就開口質問:「你們當老師的怎麽回事啊?」或者想讓老師幫忙,結果一說話就像是在安排人家:「老師你把我家孩子外套收一下。」
雖然老師不會很計較,但心裏多少還是會有些不舒服。
而有些家長和老師溝通時,就會很註意措辭,讓老師覺得很自然、心情愉悅。
如果常和老師說這3句話,老師自然會多關照孩子,比「送禮」還管用。
我們日常和老師打交道,無非就是想向老師求助、表達不同意見,或者面對老師的「告狀」。那這時候,我們要怎麽應對?
①老師,我想問一下
這句話,套用在你面對孩子的情況束手無策,想向老師求助的時候。
有些家長可能態度非常好,但問的問題太廣泛,導致自己得不到非常好的答案。比如孩子好像很努力,但就是考不好,你直接問:「老師,孩子考得差怎麽辦?」
這問題太籠統了,你要問怎麽辦,老師也只能告訴你,孩子自己要認真上課、家長多督促之類的。
你好像知道怎麽做,但又似乎不知道該怎麽做。這時候,我們要問得具體一點,並且越具體越好。
比如孩子考不好,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這不好的部份找出來,然後詢問他平常是用什麽方法學習的,然後再問老師:「老師,我想問一下。我家孩子平常每天會默寫5個詞組、讀一遍課文,但他閱讀理解部份總是丟分,您看看有什麽具體方法可以改進嗎?」
有這樣具體的說明,老師就能更了解你家孩子情況怎樣,他也就能針對性給出具體的方案。這樣溝通更有效。
②老師,我有點擔心
這句話,用在你想提建議的場景中。
有些家長提建議,很直接,容易讓老師下不來台,比如:「老師,我家孩子下樓梯都差點被擠角力了,你都不看著點嗎?」
這樣指責式地提意見,老師雖然註意到你家孩子安全了,但心裏可能也有絲不開心了。
我們可以用 「老師,我擔心」 這樣的句式,來溫和地和老師溝通。比如:「老師,我看到孩子們下樓梯有些擠,我擔心他們會摔著,您看是不是可以分批讓孩子們下樓呢?」
這樣的表達,既委婉地提醒了老師,又表達了你的看法,減少沖突。
③可以具體說說嗎?
當老師跟我們告狀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我們通常會說:「不好意思,給您添麻煩了,回頭我一定好好教訓他。」
這樣的回答,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你就算教訓孩子,孩子還可能再犯,老師還覺得你不負責任,跟你說了問題你都不好好管。
我們不妨問一問:「您可以具體說說,他表現不好在哪些方面嗎?」
老師就會告訴我們孩子具體的行為是哪些,這能讓我們更細致地了解孩子情況。然後再問問:「您覺得,針對這麽問題,我們可以怎麽做呢?」
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學校、家庭和孩子3方的問題,而不是把壓力全丟給家長一方。
怎麽樣,這3句話,是不是又簡單又實用呢?
當然,和老師溝通得再好,你就是說出花來,我們最後看重的,還是孩子具體表現。
如果孩子天天不做作業、不好好背課文、一問三不知,那我們就是口水都講幹,孩子可能還是不被重視。
所以,想要孩子被關註、被喜愛,最主要的,還是要靠他自己。
雖說老師會一視同仁,但我們也曾是學生,從我們過來人的經驗也知道,那些積極、主動、愛學習、愛思考的孩子,就是更受老師歡迎一些。
那當我們成為家長,怎樣才能讓自家孩子,成為一位優秀的孩子呢?
我一位老師朋友說,很多重點名校老師,都會推薦孩子讀【清華北大學霸都在用的100個記憶方法】。
這套書分3本,側重講了100個高效合理的聽課習慣、100個簡單實用的記憶方法和100個輕松巧妙的學習細節。
像【100個聽課習慣】中就總結了4大板塊:如何高效聽課,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做課堂筆記、消化課堂知識,運用不同的聽課模式,如何規劃預習和總結。
而【100個記憶方法】,更進一步教孩子提高記憶效率。
比如預習時不是瞎看,而是教孩子有針對性地去記憶要點,這樣聽起課來事半功倍。在復習時又改記憶什麽,讓學的知識不再被遺忘。
像「順口溜」記憶法、多通道記憶法、厚薄讀書法、「吃甘蔗」記憶法、「角色互換法」等等,每個學科都可以用,開啟孩子記憶的新世界大門。
【100個學習細節】,則透過名校優生的經驗之談,教孩子如何「四選」習題,如何提高答題技巧,當記憶突然「卡殼」時該怎麽辦,等等。
【清華北大學霸都在用的100個記憶方法】方法實用,實操性強。孩子看到就能運用到課堂、寫作業、預習和復習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孩子品學兼優,我們光說「你要加油」「你要努力」是不夠的,我們在一旁幹著急跳腳找不到方法也是沒用的。
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找到好的方法,高效學習和記憶,才能從根本上喜歡學習、願意學習。
【清華北大學霸都在用的100個記憶方法】一共3本,是我們家長的好幫手,也是孩子的好老師。
連結在上面,想要孩子自主學習、家長省心,我們就不能錯過~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開學必備好物#
更多精彩推薦:
奶奶和姥姥的區別,其實孩子拎得清,這3方面看得比大人還透徹
夫妻最佳「年齡差」是多少?不是3歲也不是5歲,這個數很般配
研究發現,若孩子喜歡這個顏色,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要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