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們從懷孕開始,就跟大姨媽暫時拜拜了。可等到生完孩子再次跟大姨媽相遇後,突然發現,對這個陪伴了幾年或者十幾年的老朋友變得陌生了,比如說「大姨媽來得早,說明身體恢復得很好」,或者是「突然出現了血塊,是不是子宮出現了病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生娃後,跟大姨媽有關的話題。
1.月經來得早,代表身體恢復好
假的!
產後多久來月經和身體恢復的好壞並沒有直接關系。
影響產後月經到來的因素,和產後媽媽的營養狀況、身體品質指數(BMI)以及是否母乳餵養和母乳餵養強度相關。其中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後兩項。
不進行母乳餵養的媽媽們,分娩後平均恢復月經的時間為產後45-64天,平均恢復排卵的時間為45-94天。
而母乳餵養的媽媽們,產後月經恢復會推遲。在純母乳餵養期間,大約40%的女性會在分娩後6-7個月恢復月經,也有部份媽媽可能整個哺乳期都不來月經,持續時間會超過一年,這些都是正常的。不過,大部份的媽媽們會在產後4-6個月恢復排卵。
這裏需要提醒一下產後的媽媽們,即便沒有恢復月經,也可能已經恢復了排卵,所以還是要做好相應的避孕準備。
所以說,產後月經來得早還是晚,是因人而異的,並不能代表身體恢復得好還是不好。不過,如果出現以下情況,還是建議盡快去醫院檢查一下:
① 產後已經恢復了月經,但是超過了3個月以上沒有來第二次月經;
②沒有母乳餵養的媽媽們,超過了3個月還沒有恢復月經;
③已經停止母乳餵養超過3個月,卻還沒有恢復月經;
④恢復了月經,可總是不幹凈,會有持續、間斷性出血。
2.月經量變少,就意味著卵巢早衰?
假的!
有些媽媽會覺得,恢復完月經後,好像感覺量沒有以前多了,這是不是代表身體出現了問題,甚至是卵巢早衰呢?
首先,卵巢早衰最主要的表現是閉經,也就是完全不來月經,與量多量少沒有關系。
其次,月經量的多少,往往處於人的一個主觀判定。一般女性月經的正常出血量在5-80mL之間,大多數人在20~60mL之間。
5mL是個什麽概念呢?一個礦泉水瓶蓋子那麽多。所以,如果在這個量,其實是正常的。
那麽,為什麽產後媽媽們會覺得自己月經量減少了呢?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
①體內催乳素升高,抑制了子宮內膜生長
有些媽媽因為長時間的母乳餵養,造成體內長時間催乳素含量較高,抑制了雌孕激素的分泌,也導致了子宮內膜生長相對不足,影響了月經的出血量。
②產後出現子宮內膜基底層的損傷
有些媽媽在產後由於炎癥或者產後出血、刮宮等,破壞或者損傷了子宮內膜基底層,也會造成產後月經量減少。
③其他原因
比如產後服用避孕藥物、產後抑郁、心情焦慮、過度運動、產後出血引起的疾病等等,都可能會造成產後月經量減少。
3.月經顏色暗,說明身體恢復差?
網上有種說法,就是教我們透過產後第一次月經的顏色,來推斷子宮的恢復情況,甚至還出了圖。
這種說法同樣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月經是由於女性的卵巢周期性變化,從而出現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的現象。它的顏色,主要是受出血量和在體內滯留時間的影響。
簡單來說,出血量少、滯留時間長就呈暗紅色,出血量多、滯留時間短則呈鮮紅色。
再說了,媽媽們可以回想一下,在沒生娃之前,月經好像也不會一直是一個顏色,不同的時間也會有變化,難道也和子宮恢復相關嗎?
4.血塊增多,表示子宮出現病變?
這種說法依舊是假的!
月經中有血塊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它不僅僅含有血液,還有宮頸黏液、子宮內膜碎片和脫落的陰道壁上皮細胞、前列腺素以及來自子宮內膜的大量纖維蛋白溶酶。
尤其是產後媽媽剛剛恢復月經,之前那麽長時間的停經,子宮內膜一直在持續增厚,一下突然恢復,出血量會變得比較大,有血塊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產後媽媽因為帶娃,可能會長時間久坐,子宮的位置就會過度前屈或者後屈,導致經血流通受阻,從而形成血塊。
所以,出現一些血塊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了大量或者很大塊的血塊,建議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
一般而言,想要判斷月經是否正常,可不是光看血塊的,還要根據周期、時間、出血量、用藥史等綜合來判斷。
所以,看完了這些,產後媽媽們的心是不是又放回肚子裏了呢?其實產後大部份的月經變化都是正常的,該吃吃該喝喝,心情保持愉快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