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報補習班?

2023-03-12親子

人是社會動物,在競爭環境下,人不是和自己比,而是和對手比。

50、60後的競爭環境、70、80、90後的競爭環境與00、01後的這三檔人的競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上也是階級鬥爭形勢發生了變化。

50、60後生活背景:田園牧歌、悠然自得

在社會主義時代,那個時代階級上升通道是相對平滑的。或者說,社會總體處於均等態勢,本身就沒有高度的階級對抗性。農民和工人、普通人和幹部之間雖在物質生活上有一定差別,但絕非後來的天壤之別。所以那時候只有「公仆」沒有「公務員」,更沒有「公務員熱」。

社會上招工、招幹,文憑並不是第一要求,甚至不是敲門磚。農民帶頭人可以直接躍升為副總理,工人幹活幹的出色,可以提拔成幹部,甚至進入政界,如北京市長張bf。

所以當時的無論售貨員還是大學生,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所以除了極少數知識份子家庭會重視教育外,幾乎所有的工農兵這類普通家庭都不會刻意要求孩子讀書,你讓我上大學,我還未必想去呢。工農兵大學制度,工人生源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基本保障了高等教育是用什麽學什麽,學什麽用什麽。所以那個計劃經濟時代不存在激烈的競爭,就談不上對手,所以根本不需要卷。

那個時候,讀書僅僅是提高知識、普及常識的需要,上大學僅僅是職業選擇。

70、80、90後生活背景:風雨欲來、平民挽歌

從70、80進入上學年紀開始,國家走向了特色。這一階段,階級開始出現,但又不那麽明顯,尚未形成固化。許多人僅僅利用身份地位就搖身一變進入先富行列。但社會主義余溫尚存,許多地方工人子弟還能接班。農民則更樂於依靠在沿海打工翻身。這階段「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許多目不識丁的混混也能透過倒買倒賣發家致富,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

70、80後的50、60後父母,自小就沒有卷學習的習慣,70、80後的競爭烈度很低,補課也僅僅停留在哪科薄弱補哪科的原始狀態。由於階級分層尚不明顯,這個時期富家子弟、官員子女、工人子女、農民子女甚至還會混雜在一個學校裏。學校之前雖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但並未形成涇渭分明的景象,所以許多地區的孩子無論貧富初中才開始第一次接觸英語。這時候孩子的對手,依然和自己差不多,好像一群黃金白銀在玩,有差距,但不大。

在這個時期的末期,也就是90後進入中學的時代,階級逐漸走向固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開始形成,公務員熱開始形成,而公務員、招幹、企業招聘又直接和學歷掛鉤。不上大學意味著將無法透過主流渠道上升。

所以那個時候,讀書上大學開始扭曲成為一種謀生手段。

00、10後生活背景:軍備競賽、你死我活

時間到了2000年後,也就是90末、00後開始上學、10後誕生的階段。此時草莽時代瓜分公有財產的盛宴開始走向結束,大資本開始形成,行業壁壘高築,這意味著透過非主流方式"逆襲"的機率越來越低。階級固化基本完成。房價開始突擊式上漲,富裕階層和貧窮階層涇渭分明。"考公"幾乎成了宇宙盡頭,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興起,更加需要高學歷專業人才。

上了大學不一定能成功,但上不了大學幾乎可以直接將你釘死在「底層」(請不要用丁真這種個案來反駁我,想想你的孩子成為丁真的機率。),這種壓力如影隨行。一旦你成為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壓迫的「底層」,將活得不如有錢人的一條狗。

這個時代,高等教育徹底淪為了相對優越生活的必需品。

上去的不想掉下來,下面的要拼命往上爬。階層間的鬥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此時的對手,是各種海澱雞娃,是各種學二代,各種大師、王者。

所以花大價錢購買最優秀的教育資源來武裝自己的孩子,成為每個明智家長的必然選擇。這個時代的補課,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缺啥補啥「,而是「提前學」以及所謂琴棋書畫運動科技之類的「素質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殘酷的競賽中勝出。

甚至連上了大學都不夠,因為用人方要看什麽大學、要看什麽專業,要看最高學歷、要看第一學歷……

然而悲哀的是社會、家庭、個人投入無數資源,孩子辛辛苦苦讀書十幾年,最終往往和社會用的完全不同,僅僅成為找工作的敲門磚而已。大學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在於求知和樹人,大多數情況下努力學習換來的都是無用的知識和技能。

我不知道如何能清掃這些汙穢,也許還是應該要向教員請教。

我只能想起魯迅先生曾經的呼號: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