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人會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最早記憶是幾歲呢?

2017-12-13親子

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嬰兒時期的記憶並沒有消失,你並不會到了3歲突然就不認識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然後又要重新認識一遍。

3歲的你顯然是記得事情的,只是不記得那些不重要、不常使用、不常回憶的事情,具體上來分,應該是傾向於記住「事物記憶」(比如這是蘋果,這是電腦,這是爸爸,這是鏡子),而傾向於忘記「事件記憶」。

下面是我結合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一些思考,未必正確,沒有刻意去閱讀相關文獻,但從邏輯上應該是講得通的。

我下面將圍繞這句話展開論述:對一件事物的記憶加工,在心理學上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記住(encoding/learning)、維持(retention, maintenance, 遺忘就發生在這個階段)和提取(recall/retrieval)。

所以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出沒記住某樣事情,其實是有三種情況的:

(1)一開始就沒記住(發生在encoding階段);

(2)記住了沒維持住,遺忘了(發生在retention階段);

(3)記住了,也沒忘,但是提取不出來(發生在retrieval階段)。

我個人認為,人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在記憶的每個階段都存在一些問題,但我認為主要是第三個階段的問題,也就是記憶提取的問題。

(一)線索缺失,造成記住和回憶困難

幾乎每個人都體會過見到熟人卻一時認不出,或是叫不出名字的尷尬,但是一旦對方提示你「我們去年夏天一起去的水上樂園,玩得很開心」,大多數人就能瞬間回憶起來。

對於已經長大的我們來說,每樣東西都由其特定的線索構成,事件記憶是由時間(去年夏天),地點(水上樂園),人物(我和他),幹什麽(玩),當時的情緒(很開心)所構成的一個pattern。它們在大腦中構成了一個網路,每一個要素都和其它要素互相聯系,互為線索。

事實上,對於我們來說,往往只需要一兩個具備「特異性」的關鍵線索,就能把整個事件提取出來。

但是,對於嬰兒來說,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簡單來說,嬰兒啥也不懂。

這是什麽意思呢?學過方程式的人都知道,你首先要「定義」一個變量,才能「呼叫」它,你只有知道了x是多少,才能知道y=x+1是多少。

首先,作為嬰兒的你對時間沒有概念,不能精確理解時間這個要素,去年夏天對於只有兩歲左右的嬰幼兒是個無法理解的概念,所以根本無法記錄到腦子裏去;

其次,你對水上樂園沒有概念,不能形成具體的地理和環境認知;

而嬰兒可能只對剩下的三個線索有模糊的理解:「人物」(和爸爸),「幹什麽」(玩水),「情緒」(很開心),這是三個沒有特異性的線索,因為「和爸爸玩水很開心」這件事,顯然可以發生在從0歲到18歲的任何時間裏,會被大量的後續記憶所覆蓋。

一件事對我們「有意義」「能夠被理解」,才能更好地記住。

我媽告訴我3歲能背出很多唐詩,但我一點印象都沒有,顯然那個時候的唐詩對我來說只是朗朗上口的無意義歌詞,一旦失去了復述的機會,這種記憶就會快速消退。

(二)嬰兒語向母語的轉換

還有一種可能,嬰兒時期的你是用你自己專屬的嬰兒語來定義這個世界的,比如你對「去年夏天在水上樂園和爸爸玩水很開心」這件事,你的大腦是這樣記錄的「生死をむやみに國」,而在你逐漸習得母語的過程中,你開始用母語來重新定義這個世界的一切,2歲時候的你,作為雙語(嬰兒語和母語共存)使用者,還能夠記得1歲時候發生的事,但當3歲以後,母語徹底成為了你的大腦系統語言,所有的東西都被重新定義了一遍,你原本的提取線索就全部失效了。

(這裏又涉及到元語言和元認知的問題,思維理論上來說是可以脫離語言而存在的,所以陳述性記憶的到底需不需要借助語言呢?但不管怎麽說,語言肯定是有助於記憶的組織的)

就好像你把某一個程式的部份檔重新命名,那這個程式就打不開了。

總結來說,就是嬰兒記憶提取線索被重新命名了,原本的那份記憶就無法啟動了。

(三)神經發育引起的遺忘過程易化

很多回答裏都提到嬰幼兒發育時期的突觸變化,我也結合我的知識背景談一談我的理解。

拋去其他人說過的部份不談,人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會伴隨著部份神經元功能的轉變,具體而言,主要是抑制性神經元的變化,在發育早期(嬰幼兒),部份神經標記物為抑制性的神經元在電生理性質上並非抑制的,而是興奮性的,這大大促進了長時程增強作用(反映了突觸可塑性,記住某樣東西必須的一種神經過程)。

這在前進演化上是可以理解的——動物在生命的早期需要快速適應環境,學會生存技能,因此需要快速學習的能力。

表現在現實中,可以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所謂的學習語言和音樂的關鍵期;二就是很多人都反映自己小時候記憶能力更強。

隨著發育的進行,上述提及的神經元功能開始發生轉變,由興奮性轉向抑制性(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說法,這種轉變來源於某些離子通道的變化),發揮起了長時程抑制的作用(也是突觸可塑性的表現形式),於是開始了「突觸修剪」的過程,許多無用的記憶被剪下(其實也不是完全剪下,但會模糊一些不重要的資訊)。

理論上來說,這種部份神經元的興奮-抑制變化會進行性地發生在整個發育階段,直至神經系統完全發育成熟。

形象地打個比方,就是一群孩子中有男孩有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男孩不斷地做變性手術,到了18歲時候這個群體只剩下女孩了(其他群體裏還是有男孩的)。

和身體發育一樣,這種神經系統的變化也是有高峰期和低潮期的,一般來說和幼年早期和青春期的身體發育保持一致,因此1-3歲是一個「突觸剪刀」頻繁活動的時期,這個時候的人類學習得快,忘記得也快。

一個反例就是多發於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癥,從細胞層次說,這種精神疾病的發病和在青春期時的上述轉變出現了障礙關系很大,該轉變的神經元無法向抑制性轉變(涉及到某些基因和蛋白表達的問題,這裏不提),錯誤的資訊未得到修剪,而大腦卻維持較高的興奮性,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另一個反例就是自閉癥,很多證據表明自閉癥存在腦功能連線過強過多的情況,並且大腦存在興奮/抑制性的失衡,而部份自閉癥譜系患者也伴隨著在某些領域才華卓絕,可能和抑制性功能紊亂關系很大。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必須承認有些想當然的成分在裏面,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其他腦洞回答:

輪回是否存在?如果輪回是真實的,人為何失去前世記憶?

人的大腦以生物電的形式遠行,會不會有些人在死去時大腦活動強烈,將自己的意識以電磁波的形式發送出去?

有哪些「迷信」看似荒謬,實則有科學依據?

為什麽修道,修佛的人喜歡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