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平時對體育計畫一問三不知,但是每到奧運會期間,中國隊的桌球賽卻是必看計畫。
特別是這次東京奧運會,桌球男女混合雙打第一次被列為比賽計畫,咱們派出了許昕和劉詩雯這對超強夢幻組合。
在前幾天的決賽中, 二人以3:4 惜敗於日本組合伊藤美誠和水谷隼。
賽後,劉詩雯接受記者采訪時,幾度留下眼淚:「對不起大家!"
雖然乒乓是咱們國家的奪冠熱門計畫,但是看到結果後,網友們善解人意的留言,卻暖到了人們心坎裏,大多數人對他們的失誤都報以鼓勵和安慰。
我還看到一個媽媽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段話:
小朋友第一次完整看比賽,雖然輸了,也還是世界第二呢,是對平時輸不起的小朋友很好的示範。
昕雯組合還是棒棒噠。熱搜詞條是正常的獲銀牌,而不是痛失金牌,真是太好了。
每一塊獎牌都來之不易。我們的文化自信在加強,不用靠點線面來加持,更有包容性。小朋友,和祖國一起加油哦~
圖片裏是博主的女兒,孩子緊張得不敢看比賽分數,真是特別可愛。
其實,小到學校的比賽,大到奧運的賽場,丟掉分數,沒有拿到金牌,是很正常的事情。
輸掉比賽後的遺憾、失落、懊惱,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情緒。
而如何面對這些情緒,也是成長路上、乃至整個人生都要不斷領悟的一課。
因為我們總是費盡心力教會孩子怎樣去「贏」,卻忘了教會他們怎樣與"輸"和解。
人生路上,失意之時十有八九。
正是這些挫折、困難、失敗,才能讓孩子們變得更強大、更堅韌、更不輕言放棄。
在這次奧運會上,有一位舉重選手實作了一次驚天逆轉,讓全國人民為之沸騰。
他就是諶利軍。
5年前,諶利軍曾有一次出戰奧運的機會,卻在賽前熱身時突然抽筋無法比賽。
眼看著實力與自己相差甚遠的選手走上領獎台,諶利軍只能留給裏約奧運會一個落寞的背影。
這個身強力壯的男兒落下了自責的淚水,大喊三聲:對不起。
他覺得自己對不起教練、對不起領導、對不起祖國。
不甘、委屈、挫敗,諶利軍選擇自己一個人去消化。
這些年他始終憋著一口氣,直到今年,終於等到了出征東京奧運會的機會。
這是他蟄伏已久的復出之戰,很多人對諶利軍報以厚望。
但是沒想到,抓舉出現了失誤。
他的比分與第一名瞬間拉大,而裁判的改判,又一次給諶利軍的心理雪上加霜。(抓舉第一的那位選手180公斤根本沒有站穩,卻被改判成功。)
在重重困境之下,很多人覺得拿到名次就已經很好了,但是諶利軍卻沒有妥協,沒有認輸。
他選擇了孤註一擲。
最後一把,在落後11公斤的情況下,他直接加到了187公斤,挺舉一次成功!
諶利軍直接從第五名殺回第一名,創造挺舉和總成績兩項奧運會紀錄。
奇跡般地逆風翻盤,將奧運獎杯收入囊中。
相信很多人看比賽時,都和我一樣激動到振臂高呼,眼眶都熱了起來。
五年前的失敗並沒有打垮他,五年裏沒日沒夜的訓練也沒有累倒他。
失敗後的越挫越勇,在時間的沈澱裏,終於迸發了震動世界的力量。
他和家人說過:「裏約奧運會一直憋著一口氣,我不僅是沖著冠軍來的,我更想證明自己在這個級別的實力。」
諶利軍實力演繹了什麽叫「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
在如何看待失敗這件事上,諶利軍的教練對他影響很大。
諶利軍和教練
在咱們國家,諶利軍和許多舉重運動員一樣,家庭條件比較艱苦。
12歲那年,他被教練蔣益龍「挖寶」,想收到自己隊裏好好栽培。
但因為家庭條件差,父母有諸多顧慮,教練前後5次翻山越嶺去山裏做思想工作。
最後,母親總算答應了。可後來爺爺去世,父親又身患重病,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的微薄收入支撐著。
諶利軍媽媽
在減免學費的情況下,諶利軍還欠下好多生活費,日常開銷基本全靠教練幫襯著。
母親不想虧欠教練太多,不能再欠下去了,拉起孩子就走。
教練攔住了:「 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耽誤孩子的前程,你放心,有我在,就有他的飯吃 。」
教練的善良和堅持打動了諶利軍,也讓他帶著這顆「面對困難不放棄」的心,一直堅持在舉重事業上,最終助他登上了人生巔峰。
其實,失敗是很多事情開始變好的開端。
但很多父母在孩子失敗時,都會變得非常焦慮,甚至用語言指責孩子「太笨了」,「你是豬嗎?」
這是因為,大人總是追求成功,鄙視失敗的。
而這種心理,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孩子覺得:
失敗=自己不行=不值得被愛。
就會讓孩子恐懼失敗,每每在失敗中否定自己。
讓孩子真的變成一個懦弱、自卑的人。
這樣的孩子,往往最容易被壓力壓垮,最容易成為在責任和機會面前,不斷逃避的人。
因為失敗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而非良藥。
顧城有一首是叫做【避免】: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雕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詩中寫的正是很多害怕失敗的人的心理,因為 害怕失敗,所以拒絕嘗試,避免開始。
可是,為什麽一定要成功呢?
人生,不是處處和別人比較,機關算盡要爭第一。
而是在不斷地嘗試、試錯中,正確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擅長什麽、不擅長什麽。
然後,從容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陶虹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陪女兒玩時,發現無論怎麽「誘惑」女兒,女兒都不去玩積木。
她很匪夷所思,就假裝離開。
結果發現,只要自己不在,女兒就會過去玩,一看到她來了,就馬上跑開。
後來陶虹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自己玩積木玩得太好,孩子看到媽媽如此厲害,怕被比下去,所以才不敢玩。
於是她讓丈夫徐崢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
每次徐崢的積木塌了,她就會說:「爸爸搭積木也會倒呢,大人也會犯錯,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呀,沒有關系嘛。」
聰明的父母,不會在孩子犯錯、失敗時吹眉瞪眼,表現得「如臨大敵」。
而是輕松、淡然地處理這次失敗,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與失敗和諧共處。
因為他們深深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人的一生,可以平坦順暢。
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那才是真實的人生。
我在讀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曾經讀到過【給小板凳揉揉疼】的故事。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疼的事會常常發生。
女兒圓圓當然也會有,但是她並沒有像很多家長一樣,孩子受到磕碰時就表情誇張,大驚小怪。
同時,還會教她善待磕碰,與磕碰和解。
假如小板凳碰疼女兒了,她不會去打小板凳。 而是趕快輕輕地親親女兒的疼處,安慰她「馬上就不疼了,寶寶不哭了」。
等女兒狀況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女兒一樣,給小板凳揉揉疼,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疼了」。
這些舉動女兒都會看在眼裏,感受在心上。
女兒明白了,小板凳不是要傷害自己的「壞蛋」,反而是和她分擔痛苦的朋友。
朋友之間,要互相體諒,要共依共存。
當一個孩子在6、7歲時,看到了挫折的真實一面,包容了挫折的棱角。
他就有了一個穩定的「承受失敗」的地基。
去承接他未來人生路上,可能面臨的就業、交友、談戀愛的失敗痛楚。
所以,別怕孩子失敗、受挫折,那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日後行走世間的左膀右臂。
而作為父母,也請正視失敗。
在孩子失敗時,想想孩子的難過,不要一味打壓、指責。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將它視作「災難」。
人生有千萬個日日夜夜,總會有一些流淚的夜晚,去迎接明天的太陽。
所以,請在孩子下一次失敗時,告訴他:
當我們身處高峰時,可縱情大笑。
當我們身陷溝壑時,也能仰望星空。
如果你也同意樹立孩子正確「失敗觀」,就給今天的文章點個「 贊 」與「 在看 」吧,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失敗面前泰然處之,永遠堅強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