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生素D(Vitamin D, VitD)普遍缺乏的現象逐漸被發現並受到重視。然而,在孕婦這一特殊人群中,VitD缺乏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這不僅會增加孕期並行癥的風險,還會對胎兒期和新生期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對兒童期和成年期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杜哈理論(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提供了解釋這種影響的框架,提出早期生命階段(包括胚胎期、胎兒期和嬰兒期)的不良環境暴露所造成的疾病風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母親孕期的營養狀態、生活環境、心理狀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子代健康。本文將從杜哈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母體VitD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子代健康的影響。
Vit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助於鈣磷吸收,維持骨骼健康,還在免疫系統調節、細胞生長和分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營養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指南建議孕婦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 [25(OH)D] 濃度應維持在50-175 nmol/L(20-70 ng/mL)範圍內,並建議女性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補充適量VitD,推薦劑量一般為孕期400-800 IU/天,哺乳期400-1000 IU/天。盡管如此,VitD缺乏的現象在全國範圍內仍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妊娠期女性中。
母體VitD水平的影響因素
人體內VitD主要透過皮膚暴露於紫外線下合成(約占90%,主要為VitD3),因此在日照充足地區VitD水平普遍較高。然而,皮膚色素沈著也會影響體內VitD的合成,使得黑種人和黃種人VitD缺乏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季節和地理位置也會影響VitD的合成和攝入,在冬季和高緯度地區,由於日照不足,更容易導致VitD缺乏。
人體內VitD少量來源於食物的腸道吸收(約占10%,主要為植物來源的VitD2和動物來源的VitD3),富含VitD的植物來源食品有紫菜與蘑菇;富含VitD的動物來源食品有魚肝油、深海魚類、肝臟類、蛋黃等,但飲食中VitD攝入主要依賴於VitD補充劑。
母體VitD水平與子代健康的關系
胎兒期
母體VitD可透過調節鈣吸收、副甲狀腺素表達、磷酸鹽代謝、軟骨功能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功能來影響胎兒生長。母體VitD水平的不足會增加胎兒生長受限以及骨骼畸形的發生風險。此外,孕期VitD缺乏還與母體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以及難產等並行癥的發生率增加相關,母體孕期VitD缺乏與妊娠期糖尿病還會共同增加胎兒過度生長的發生風險。此外,上述一系列妊娠並行癥也會導致多種不良子代結局。
新生期
母體孕期VitD缺乏可導致胎兒出生時頭圍較小、身長較短和體重較低。充足的VitD和鈣攝入與較高的出生身長相關。母體VitD 缺乏可使出生時小於胎齡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的發生風險增加。但也有研究發現,母體VitD與出生時SGA的相關性並不是線性的,當母體VitD 濃度過高時,隨著母體VitD 水平的增加,SGA 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孕期持續2個月給予600 IU/天VitD補充幹預可增加胎兒臍血VitD 水平,並降低子代出生時SGA的發生風險;與孕期僅單獨補充鈣的人群相比,同時補充VitD 和鈣可使子代出生時體重、身長和頭圍長度增加,前鹵面積減少。
兒童期
兒童骨骼發育方面,母體VitD不足增加嬰兒和兒童骨質疏松以及佝僂病的發生風險。兒童過敏性疾病方面,孕期VitD缺乏增加兒童過敏性鼻炎、接觸性皮炎及哮喘的發生風險;孕期VitD高劑量補充對兒童過敏性鼻炎、接觸性皮炎及哮喘等過敏性疾病具有保護作用。兒童神經發育方面,研究表明,與非自閉癥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兒童相比,ASD兒童新生期或其母親孕期VitD水平更低,母體或新生期VitD水平不足或缺乏的兒童出現自閉癥的機率增加54%。母體VitD水平增加與兒童註意缺陷多動癥(ADHD)樣癥狀的風險降低有關
成年期
母體VitD水平對子代神經系統的影響甚至可以持續至成年期,低VitD水平與精神分裂癥、抑郁癥以及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系統不良結局相關。此外,孕期VitD缺乏增加子代成年後骨質疏松的發生風險,也可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總結
母體VitD水平對影響子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杜哈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母體環境對子代健康的重要調控作用。母體VitD可透過表觀遺傳對胎兒大腦、肝臟、脂肪組織進行重編程,透過影響基因組甲基化以及染色質可及性等方式影響下遊基因表現,從而導致後代發育及神經行為學改變和代謝性疾病相關不良結局。因此,為預防母體維生素D缺乏與不足對子代健康的負面影響,孕前及妊娠期的維生素D水平定期監測,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必要及適量的維生素D補充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以及疾病的早期預防奠定基礎。
來源:陳豪(上海市兒童醫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