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反復提醒孩子是一種「惡意關心」

2024-10-14親子

每次聽到或看到現實中,父母與子女的那些「火上澆油」的互動和來往,就覺得可悲可笑又無奈。

例如,父母會提醒年近30歲,能獨立生活工作的子女,如何坐公交車,坐幾站,到哪下車,仿佛子女活在遠離手機和互聯網的世界;

有的父母,會反復嘮叨孩子,出門別忘帶鑰匙,別忘鎖門,好像子女是個傻子,還非常歡迎小偷進家門;

還有的父母,會監控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標準做了家務,睡覺前是否關了燈,好像子女就願意費電,就為了家務活著;

有的家長,會在子女一時找不到手機時,焦慮值拉滿,比子女更「關心」手機是否丟了,繼而開始災難化幻想……

類似的還有,你失業了,父母反復盤問你,找到工作了嗎?

你還沒戀愛,沒結婚,父母總是提醒你,有物件嗎?差不多就得了。

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簡直不要太多,甚至子女吃什麽蔬菜,吃飯的順序、坐姿站姿,都在父母的反復提醒和督促之中。

對於這種現象,父母倒是給出了一個讓子女感到無可奈何,又無力反駁的理由:

「外人都說好聽的,誰會提醒你這些破事啊?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合著我們還得對父母反復提醒背後,所包含的「打擾、否定、質疑、逼迫,甚至威脅」感恩戴德?

真的,父母不管初心多麽好,但他們極少能平等地看待孩子,更是無視孩子的感受和自主性,隨意「打斷」和破壞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反復提醒,之所以讓子女們厭煩,壓抑,氣憤,抵觸,原因在於,家長反復提醒的形式,是嘮叨,而嘮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又能徒增焦慮和無力感的。

就像一樣你不喜歡吃的食物,父母硬往你嘴裏塞,你要麽吐,想掙脫和逃離,要麽就是被迫吃了後反胃難受,痛苦萬分;

反復提醒,本身暗含了一種對孩子的不信任,認為孩子脫離了自己的「嘮叨」和「提醒」,就一定會發生意外,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和損失。

實際上,很多成年子女,對社會的認知,對資訊的甄別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已經遠超過父母輩的人了。

然而,很多父母,卻依然把子女當成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控制著,約束著,用販賣焦慮、甚至杞人憂天的形式,宣泄著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把子女已經調整好的好心態,和好情緒,完全破壞掉,讓子女瞬間發瘋,破防;

很多父母,自己尚且沒有做成功過任何一件事,也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整天面對著一堆不產生價值的瑣碎小事,卻一直給孩子傳遞焦慮,給孩子增加壓力和包袱。

之所以說反復提醒是「惡意關心」,是因為父母經常無視子女愛不愛聽,自己說的話,對子女有沒有積極引導作用,就強行灌輸,來來回回地說,這是讓子女內耗,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大原因。

更要命的是,父母反復提醒你的,多數是「壞事」,是不開心的事!

例如,你是個圓潤的成年人,身邊總有人提醒你「胖」、「油膩」,你鬧心不?

你暫時失業,或有大額房貸,父母老念叨你窮,你沒錢,暗示你不行,你抓狂不?

你相親沒成功,父母反復提醒你年齡大了,嫁不出去了,或者娶不到好媳婦了,你窒息不?

這些反復提醒,都能激發子女的逆反心理;

因為反復提醒意味著一種「控制」,是不允許子女的成長,有任何偏離自己預想的可能,是家長神經緊繃不松弛的表現。

而且這種反復提醒,很多時候只是父母單方面的「幻想」,父母自以為是地覺得,孩子處理問題不行,而孩子又覺得自己總是被父母質疑、指責、告誡,不爽的情緒日漸積累,最終容易爆發親子沖突,造成不可彌合的裂痕。

真正的「關心」,不是控制,不是懷疑,不是反復提醒,也不是否定;

而是鼓勵,是放手,是信任,是接納;

生命有它本身的向上特性,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有渴望美好和自由的內驅力,有不斷調整和改進的自省能力;

真的不用父母太過「操心」和提醒。

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雨和彩虹,能獨立生活,子女才能成長,成為一個自信幸福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