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不要錯過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角色鮮活得就像從書裏跳出來陪你聊天。每一頁都是新的驚喜,絕對讓你欲罷不能。要是你也在尋找那種讓人上癮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快來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故事中吧!
第1章不小小看孩要子——對話陶行知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發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發現了你的小孩。
某位外國評論家曾經認為,陶行知和毛澤東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兩位教育家。拋開這個論斷不談,陶行知的許多教育名言,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等,的確是言簡意賅、膾炙人口。
陶行知先生不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論家,更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行動家。我曾經聽陶行知的學生方明老先生講過幾次陶行知的故事,每次聽都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其實,我們於2000年開始的「新教育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新教育運動。而我,在內心深處也把陶行知先生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早在二十多年前,為了撰寫【中國教育思想史】,我曾經系統地研讀過陶行知的著作。前幾年又用了近半年的時間,通讀了【陶行知全集】。現在再度走進【陶行知全集】,特別是閱讀他與同時代親友的往還書信,了解到他為了教育事業,篳路藍縷、嘔心瀝血;在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的過程中不計報酬,四處尋求支持,堅定地四方傳道講學,欽敬之心澎湃不已。
陶行知先生關於家庭教育也有許多精彩論述。他認為,教育是變化人的事業,不僅是變化孩子和學生,父母和教師也在這「化人」的事業中發生變化。變化、成長、發展,是教育的題中之意與本質要求。所以,教師和父母們不要只想著如何去「化」自己的孩子,不要只想著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和成就孩子。如果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很好地「化」自己,不能夠與孩子一起成長,我們就不可能更好地「化」孩子。
◆生活就是教育
過什麽生活,便是受什麽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過糊裏糊塗的生活,便是受糊裏糊塗的教育;過有組織的生活,便是受有組織的教育;過一盤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盤散沙的教育;過有計劃的生活,便是受有計劃的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
——陶行知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把杜威的「教育就是生活」顛倒了一下,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主張,強調透過生活進行實實在在的教育。他批評了那種教育與生活嚴重脫離,甚至背道而馳的做法,如「過的是少爺的生活,雖天天讀勞動的書籍,不算是受著勞動的教育;過的是迷信的生活,雖天天聽科學的演講,不算是受著科學的教育;過的是隨地吐痰的生活,雖天天寫衛生的筆記,不算是受著衛生的教育;過的是開倒車的生活,雖天天談革命的行動,不算是受著革命的教育」。所以,他堅持:我們要想受什麽教育,便需過什麽生活。
陶行知的這段話給了我們一個開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啟示: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你就應該給他怎樣的生活。
◆相信孩子的創造性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紮爾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加爾(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但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慧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慧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呀!可見無能也是借口。蠶吃桑葉,尚能吐絲,難道我們天天吃白米飯,除造糞之外,便一無貢獻嗎?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紮爾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
——陶行知
陶行知認為:人人都是創造之人,沒有年紀大小的差別,也沒有愚鈍與聰慧的區別。時時都是創造之時,而且往往是在山窮水盡時柳暗花明,創造的契機會真正來臨。所以,教育者最需要的是信任,要相信孩子的創造才能,相信孩子的創造激情。
陶行知的這段話對為人父母者也是非常有啟示的。我們經常會看低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太小,沒有創造的可能;認為他們能力不夠,無法進行真正的創造。陶行知用了大量的案例告訴我們,無論是發明大王愛迪生、音樂巨匠莫札特,還是孔門高足曾參,都曾經被認為不具有創造性,但是最後都成為優秀的人才。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給他們更大的舞台,他們就能夠創造更大的精彩。
◆創造需要民主的氛圍
……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當然在不民主的環境下,創造力也有表現。那僅是限於少數,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開發創造力,大量開發人礦中之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
——陶行知
教育需要民主,創造需要民主。專制的教育只能培養聽話的奴才、馴服的工具人,不能造就有創造精神的人才。陶行知認為,雖然在不民主的環境下,不排除也會出現一些創造力強的孩子,但那不是教育的正道,不是教育的規律。要真正開發人的創造性,真正讓大部份孩子的創造性得到解放,就應該讓孩子們解放思維,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要實作這個目標,沒有民主的氛圍,拘謹膽小,前怕狼後怕虎,就不可能。
父母和教師們一定要記住:與你的孩子平等對話、交流,並不會降低你的威信,反而會增加你的魅力。一個陽光的孩子,始終保持放松的心態,才能讓自己的創造力更好地展現出來。
◆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
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
手腦並用,在勞動時動腦筋,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他認為,真正的創造,要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思考。「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文明是人類用頭腦和雙手共同造就的。只會勞心而不會勞力和只會勞力而不會勞心的人,都是沒有希望的人。至於愛用嘴說空話的人,那更不可救藥了。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們經常被「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左右,總是讓孩子遠離勞動。其實,手和腦是互相促進的,沒有手的參與,腦也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手指尖上出智慧。鼓勵孩子多動手吧,在動手的基礎上動腦!
◆行動是創造的前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陶行知
創造的源泉是知識與行動。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沒有知行合一的行動精神,創造就成為一句空話。
陶行知曾經把知識形容成空氣,讓人人得而呼吸;把知識形容成甘霖,使處處得其潤澤;把知識形容成太陽,照耀人們前行。他也曾經把創新精神形容為「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開辟精神」,並且指出,「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孩子身上蘊藏有無限的創造力,關鍵是如何激發和引導。讓他們大膽地行動和探索,讓他們如饑似渴地閱讀、積極地思考,他們身上創造的激情才能夠迸發出來。
◆發明的起點是問題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陶行知
學問學問,學的關鍵在於問。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問題,是善於學習最顯著的特征。學習的品質,也在於能否提出高品質的問題。陶行知特別欣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認為這是學習的訣竅。他說:「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裏有妙理。您不問它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
如何提出問題?陶行知提出了「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幾何」的八個問題:「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孩子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驚訝和好奇,困惑和不解。在孩子向你發問時,千萬不要不耐煩,不要亂回答,不要敷衍了事,而要認真對待,努力解答,鼓勵他們永遠對這個世界充滿驚訝和好奇,幫助他們努力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陶行知
其實,父母的成功何嘗不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孩子呢?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錢幹什麽?養兒勝過父。」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時代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對於每個家庭,孩子也都是父母的希冀。
但是,許多父母經常曲解這段話的真意。他們喜歡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替自己實作以前沒有實作的夢想,用孩子的成功裝點自己的門面。
所以,最好的父母應該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父母創造孩子,孩子也創造父母,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讓孩子現出各人本來之美
曉莊不是別的,只是一個「人園」,和花園有相類的意義。我們願意在這裏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現出各人本來之美,以構成曉莊之美。如果要找一個人中模範教一切人都學成和他一樣,無異於教桃花、榴花拜荷花做模範。
——陶行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每個孩子都成為他自己,把他的潛力充分地挖掘出來,把他的個性充分地張揚出來,而不是用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評價,把本來具有多樣性和無限可能性的人培養成單向度的人。
所以陶行知說:「我們當教師的實在需要園丁的智慧。曉莊不但是不要把個個學生造成一模一樣,並且也不願他們出去照樣畫葫蘆……曉莊同誌要創造和曉莊大不同的學校才算是和曉莊同,才算是第一流的貢獻,才算是有些成功。」
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攀比。如果你的孩子是桃花,就讓孩子在春天姹紫嫣紅,不要要求孩子成為夏日之荷。本真之美,才是真正的大美,才是能夠為孩子帶來幸福的大美。
◆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發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發現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裏,變成一個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變成了一個小孩。
——陶行知
這是一首每個父母都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的詩歌。如果你想教好自己的孩子,你首先應該來到孩子的隊伍裏,來到你自己孩子的身邊。只有發現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你才能真正地教導孩子,真正的教育才可能發生。而發現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的關鍵,是你要真正地「變成了一個孩子」。
童心不老。一個真正具有童心的人,會永遠年輕。他會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會尊重孩子的興趣需求,會按照孩子成長的邏輯教導他們,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要跟小孩子學習
我們要跟小孩子學習,不願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願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揮出小小的創造力?
——陶行知
父母不僅要成為孩子中的一員,走進孩子中間,發現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變成孩子,而且要善於向孩子學習。
陶行知先生曾經對老師們說:「我們要虛心地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學得博。」其中,向小孩子學習,是主要的內容。
這段話當然也是對父母說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就是孩子的先生。如果不向自己的孩子學習,就不配做孩子的先生,不配做孩子的父母。向孩子學習,首先意味著要懂得孩子,懂得他們的困難、問題、願望、脾氣,懂得他們的創造力、學習力。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這是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教育箴言之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人。這個人,應該是追求真理,擁有真性情、真情懷的人。所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如果我們把陶行知這段文字裏的「教師」換成「父母」,「學生」換成「孩子」,也是完全適合的。父母開展家庭教育,應該把真、善、美放在首位,讓孩子求真知識,有真性情;而孩子的學習,也應該把學做真人作為第一目標。這裏所謂的「求真」與「真人」,其實說的就是:實實在在求學問、坦坦蕩蕩去做人。
◆多向「八賢」常請教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陶行知
陶行知曾經分析過科學創造的基本過程:「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於無窮。」毫無疑問,行動是科學創造的起點。但是,問題是科學創造的關鍵。沒有真正的問題,不會產生正確的思想,不會有科學創造的生活。
問題在於,如何提問?如何產生問題?陶行知這裏說的「八賢」,其實就是他總結出的八種提出問題的方法:何事——什麽事情?何故——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麽?何人——事情涉及哪些人?何如——事情的來龍去脈?何時——事情發生在什麽時間?何地——事情發生在什麽地方?何去——事情會有怎樣的結果?幾何——事情的關鍵點在哪裏?
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提出問題;我們更應該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把提出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
◆做人三要素
作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我們可以在物質的環境裏站個穩固。諸君,要作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別作一個十八歲的老翁。(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獨立的職業——要有獨立的職業,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報酬。
——陶行知
陶行知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要真正地適應社會,獨立生存,需要三個最重要的支撐:一是健康的身體,二是獨立的思想,三是獨立的職業。身體是基礎,沒有健康的身體,像廣告裏說的那樣「三十歲的人六十歲的心臟」,終究無法有所作為;思想是靈魂,沒有判斷的能力,沒有是非觀念,就會失去道德的底線,也不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職業是生存所必需,沒有獨立的職業,沒有一技之長,就不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所以,家庭教育就應該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獨立的思想、一技之長。這樣就是把開啟幸福人生的鑰匙交給了孩子。
◆不能「讀書死」
從小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來,便等於一個吸了鴉片煙的煙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以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作讀書死。這就是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教育家中比較全面地批評傳統教育的第一人。他嚴厲地指出,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傳統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傳統教育的根本弊病,就是把考試放在第一位,一切以考試成績為中心,以犧牲孩子的健康為代價,最後培養出一批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書呆子。他認為,好的教育一定是以生活為中心的,以健康為中心的,一定是讓孩子「到大社會裏、大自然界裏去活動」的。如果培養的學生大學畢業後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都進了棺材,那這樣的教育就是「讀書死」。
親愛的父母,陶行知的話語猶在耳側。把考試成績看淡一些吧,把健康還給孩子,讓孩子去汲取那些真正滋養心靈、潤澤生命的養分吧!還有什麽東西比孩子的生命更加重要呢?
◆多做正當的遊戲運動
教人勿賭博,勿飲酒,這都是消極的禁止。至於積極的辦法,要使他們時常去做好的事情,沒有機會去做那壞的事情。在學校之中,常常有正當的遊戲運動,興味很好,自然沒有工夫去做別的壞事了。
——陶行知
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共同的重要規律:消極的禁止不如積極的倡導。陶行知對此也有明確的認識。他認為,與其讓學生不要賭博、不要酗酒,不如讓他們去從事健康有益的活動,讓他們去遊戲,去運動。這樣他們自然就沒有時間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了。
對照此規律就能發現我們在教育中的一些誤區。比如,我們經常讓孩子不要看電視,不要打遊戲,不要做這做那,就是忘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積極倡導。讓孩子讀有益的書,做有益的運動。一旦孩子喜歡上了閱讀,喜歡上了運動,他們自然會遠離那些不良的嗜好和習慣。
◆學生所學的是人生之道
「學」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說什麽,學生也說什麽,那便如學戲,又如同留聲機器一般了。「生」字的意義,是生活或是生存。學生所學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片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的,有一時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我們所求的學,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繼續的生活。
——陶行知
陶行知對學習的含義進行了新的闡釋。他認為,學,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地創造地學習。如果被動地跟著老師,人雲亦雲,最多是一個重復老師的「留聲機」。生,首先是生活與生存。人生之道,首先是生活與生存之道。學生學生,首先是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才提出「學會生存」的概念,陶行知先生在近百年前就已倡導了,堪稱遠見卓識。而且,陶行知對於生活與生存的品質也提出了要求,他希望學生過一種高尚的、完全的、精神的、永久持續的生活。
父母和老師應該讓孩子懂得「學」與「生」這兩個字的深刻內涵。因為,人生之道是教育的首要目的,遠遠比知識更重要。
◆知、情、意的教育是統一的整體
知情意的教育是整個的,統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輸兒童死的知識,而是同時引起兒童的社會興趣與行動的意誌。感情教育不是培養兒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調節並啟發兒童應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調節與啟發中使兒童了解其意義與方法,便同時是知的教育;使養成追求真理的感情並能努力與奉行,便同時是意誌教育。意誌教育不是發揚個人盲目的意誌,而是培養合於社會及歷史發展的意誌。合理的意誌之培養和正確的知識教育不能分開,堅強的意誌之獲得和一定情況下的情緒激發與冷淡無從割裂。
——陶行知
知、情、意在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不可分離的整體。知,屬於智力因素;情、意,屬於非智力因素。在教育過程中,這兩方面的因素是彼此促進相輔相成的,不可人為割裂。所以,陶行知先生主張,「知」的教育不是簡單地給孩子灌輸死的知識,而要同時引起孩子的社會興趣與行動的意誌。而「情」的教育也不是簡單地調節並啟發兒童應有的感情,而要引導他們追求真理和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品質。
實際的教育工作,包括我們許多的家庭,往往比較註重孩子「知」的教育,註重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情感與意誌的培養。其實,沒有後者,知識的學習就會缺乏真正的動力。作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與意誌,它們在孩子開始求知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孩子求知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執著的品格,因此它們在一定意義上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
知、情、意不可偏廢,不可分離,傳授知識、培養智慧的同時,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非智力素養和品格。
◆外語好比萬裏眼鏡
學習外國文好比是配一副萬裏眼鏡。這種眼鏡,每一位追求真理的青年都應該戴,而且應該自己磨。怎樣磨呢?要風雨無阻,行往不停,天天磨,月月磨。磨它五年十載,總會成功。倘一曝十寒,時學時輟,到老無成。
——陶行知
外語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習語言應該盡可能早也是不言而喻的。陶行知先生說,學習外國文好比是配一副萬裏眼鏡,讓我們能夠看得更遠,這是頗有遠見的。而且,他還教大家一個學習外國語的方法,那就是「堅持不懈」。像磨眼鏡那樣,「風雨無阻,行往不停,天天磨,月月磨」,這樣堅持五到十年,一定能夠有所成就。最不可取的是「一曝十寒,時學時輟」,這樣只能到老無成。
應該承認,學習語言天賦很重要;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能夠促進腦部發育。我們反對的是以同一種標準去要求、以不科學的教學辦法去強迫所有的孩子學習外語。以正確的心態、實用的方式、科學的方法來學習一門外語,不僅有益,而且也是有趣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有語言天賦的孩子,不妨讓他們盡早接觸外語。因為學習語言是有敏感的關鍵期的,錯過了關鍵期,可能學習外語就會相對費力,勤學而難成了。
◆日記是心靈的寫真
日記是我們一天心靈的寫真。每天不同的生活要我們寫出來,我們要應付這種要求,便自然地產生出活的文章……要有活的日記,就要有活的文字記載。
——陶行知
日記在教育中的意義,一直是新教育實驗所關註的。
我們一直認為,真正的思考是從寫作開始的。日記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人學會思考,思考人生的意義、學習的方法、工作的得失、進步的路徑。
日記也可以幫助人更自覺地生活,因為要把日記寫得精彩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所以有人把日記稱為「道德長跑」。
日記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因為寫作水平只有在寫作中才能培養和提高。所以,陶行知先生說,日記是「一天心靈的寫真」。日積月累,每天的日記就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親愛的父母和老師,盡可能讓你的孩子、你的學生拿起筆記錄自己的生活吧!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值得擁有一生的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註重空閑教育
我們做事不能一天做到晚,一晚做到天亮,中間必定有空閑的時候。人當忙時不會走歧路,一遇空閑,危險就來了。所以古時教育,註重閑時的修養,現今的教育,也註重空閑時的消遣方法。在學校裏培養學生種種正當娛樂的良好習慣,使他習與性成,將來離校之後,繼續將他空閑時的精神,歸納在這種正當娛樂當中,這是很重要的教育。
——陶行知
記得有位名人曾經說過,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比其他人更善於利用空閑的時間。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不會利用空閑的時間。正如陶行知所說的那樣,「人當忙時不會走歧路,一遇空閑,危險就來了」。所以,空閑時間的利用,是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
美國教育專家曼蒂認為,閑暇教育是「向人們傳授有關各類閑暇活動的知識和技能,或透過安排娛樂計畫和課外活動對人們實施教育的過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人是需要空閑時間的。這段空閑的時間,不僅可以調節我們的身心,讓我們在工作之余能夠放松,同時也可以發展我們的個人情趣與才能。對於孩子來說,在閑暇時間放松或學習有助於孩子完善知識結構,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空閑的時間,只有有了充分的自由時間,孩子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們也要引導他們利用好空閑時間,不可虛度光陰。
◆要把活的書籍教給孩子
書籍也有死的有活的。怎樣是活的書籍?我覺得書籍所記載的,無非是人的思想和經驗,那個人的思想、經驗要是很高尚的,與人生很有關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書籍。若是那著書的人思想、經驗都沒有什麽價值,與人生沒有關系,那就是死的書籍。我們教授小孩子,對於書籍的死活,就不能不慎重;所教授的書籍,要有統系的,前後都能連貫得起來,不是雜亂無章的,這才是活的教育。若只知道閉著眼睛教死書,也不顧那書適用不適用,這樣我敢說就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
給兒童讀什麽書,歷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每天食物的營養搭配是否合理,對於孩子的身體發育非常重要;每天讀書學習的內容是否合理,對於孩子的精神成長同樣非常重要。
所以,陶行知先生主張把那些「高尚」的個人的思想和經驗,把那些與人生有密切關系的書籍推薦給學生。這些書籍才是真正的「活的書籍」。這些書籍應該是有機的整體,而不應該是雜亂無章的。
時代在發展,諸多圖書良莠不齊,已經很難說「開卷有益」了。為孩子選擇那些偉大的經典,幫助他們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從而養成思考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給小孩子自由行動
小小的孩子,就是將來小小的科學家。假使我們給小孩子自由行動,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個小孩是天才,是一個創造者、發明者。
——陶行知
無限相信師生的潛力,是新教育實驗的一個基本理念。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孩子的學習潛能,無論你怎樣估計,可能都不過分。所以,陶行知先生說:「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您以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為一個小孩子,您會發現別的小孩子是和從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那麽怎樣發現和挖掘孩子們的潛能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學校、家庭成為匯聚偉大事物的中心,讓孩子放開手腳去探索、去嘗試。一句話,讓他們「自由行動」,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讓他做有意思的活動,開展他們的天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有其特定的才能。只是許多孩子的才能被遮蔽了、埋沒了。關鍵在於,我們在讓孩子「自由行動」的同時,也要「根據孩子們不斷地迷在某種特殊活動的天性,透過特殊的環境、裝置和方法,培養並引導他們成長」,才能夠幫助他們踏進未知之門,真正地找到自己,成就自己。
◆變成孩子教孩子
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
真正的教育是不顯山露水、潤物細無聲的。真正的教育是孩子們感覺不到你是個「先生」,你卻實實在在成了「先生」。
變成孩子教孩子,概括了教育中最大的秘密:父母和老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活動,一起學習。只有這樣,教師與學生才能夠成為朋友,學校才能夠成為師生真正的樂園。
◆孩子最需要理解
愛的教育容易捧,容易哄。溺愛是有害的,把小孩拉住使他們不能向前跑。小孩所需要的不是愛而是了解。
——陶行知
教育離不開愛。正如夏丏尊說的那樣,教育如果沒有愛,就如同池塘裏沒有水。
但是,教育僅僅有愛是不夠的。尤其是在我們許多家庭中,父母往往以愛為名,讓教育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和魅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一味遷就、縱容,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任性,不講規矩,不尊重別人,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很難相處。所以,陶行知告訴我們「小孩所需要的不是愛而是了解」。
或許,這句話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小孩所需要的不是溺愛。
小孩子當然需要愛,只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在了解基礎上的愛,是理性與感性並重的愛,那才是真正對孩子的愛。
◆陪著孩子一起創造
我們造一個樂園交給小孩子,也許不久就會變為苦海;單由小孩子自己去創造,也許就創造出一個苦海。所以應該成人加入小孩子的隊伍裏去,陪著小孩子一起創造。
——陶行知
教育兒童,首先要成為兒童。我們不可能在生理年齡上讓自己變成兒童,但在心理和心態上,我們完全可以擁有童心,回到童年。就像陶行知先生要求父母和老師加入兒童隊伍裏那樣,「做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做成小孩子隊伍裏的一分子」。一旦我們成為兒童,真正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這是「鉆進小孩子隊伍裏」才能有的新認識與新發現。
其實,成為兒童是一件非常快樂有趣的事情。你不僅會忘卻許多煩惱,還會與孩子一起發現一起創造。你會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偉大,理解孩子的幼稚,原諒孩子的錯誤,欣賞孩子的頑皮。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陶行知
這是陶行知創作的一首著名的詩歌,是一則莊嚴的「獨立宣言」。無論何時何地何事,最可靠的是自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靠人靠天靠祖上,不僅靠不住,也是無能的表現。對於孩子來說,我們也不能夠讓他們形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讓他們總是依靠父母的恩惠和他人的照顧。
父母和老師不妨把這首詩教給孩子,讓他們學會「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小孩也能教大人
事實告訴我們,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陶行知
蒙台梭利曾經說過,我們成年人通常都會認為自己比孩子高明,「每一件事情自己都能夠做得比孩子好,想當然地把成年人的那一套行為強加在兒童身上」。其實,孩子與成年人是互相影響、彼此教育的。小孩不僅能夠教小孩,也能夠教大人。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就充分發揮了兒童的教育作用,用兒童教育兒童,用兒童影響成人。他說:「小孩是怎樣教別的小孩呢?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時比教師大得多。所以好父母、好教師都要為兒童擇友,運用小孩教小孩。不但如此,小孩也能教成人。小孩的一舉一動也影響到成人。」
現代社會已進入所謂的「後喻」時代。孩子接收資訊的管道不斷增加,接收的資訊也更加豐富,孩子很可能會成為我們的「老師」。虛心地向孩子學習,傾聽他們的聲音,我們會變得更加從容。
◆及時發現孩子特殊的才幹
人才的幼苗當從小培養,如果家庭裏、學校裏、鋪子裏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已被發現有特殊的才幹,那麽,立刻就應該給他以適當之肥料、水分、陽光,使他妍妍向榮。
——陶行知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精靈。每個孩子都帶著他的天賦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些幸運的孩子,在家庭、學校或者其他的場合遇到了適合其天賦的土壤,於是,開出了一朵小小的花兒來。這個時候,父母、老師就要敏銳地發現他的這個「特殊的才幹」,及時地施加「適當之肥料、水分、陽光,使他妍妍向榮」。也有許多孩子沒有這樣幸運,他們的天賦被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以,要留心觀察兒童,發現每一處他們表現特殊才幹的蛛絲馬跡,珍惜孩子們每一次展露才華的機會。播下這一粒神奇的種子,也許以後就能長成參天大樹。
◆滿足孩子的需要
活的小孩子,他生長快,他的進步也快。他一時有一時的需要,一時有一時的能力。當教育家的,就要設法子去滿足他的需要,就要搜羅相當的材料去培植他。
——陶行知
需要是人行動的動力,也是人學習的內在力量。所以,發現孩子的需要,及時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是幫助他們更好更快成長的最好契機,會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學習的需要,沒有行動的渴望,你強加於他,往往適得其反,事倍而功半。
好的教育需要把握好的時機。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善於及時發現孩子的需要,為他創造條件。「設法子去滿足他的需要」,「搜羅相當的材料去培植他」,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用孩子教孩子
……幼稚園教師便須明白他們的使命:不是隨隨便便的放任,乃是要運用好孩子化壞孩子,運用壞孩子的好處化好孩子的壞處。
——陶行知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身邊的榜樣,對他的成長有著更強大的影響力,有著更重要的力量。
但是父母與老師們應該註意:其實,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也不應該有什麽「好孩子」「壞孩子」。孩子的好與壞都是相對的,好與壞的標簽是父母或者老師人為地給孩子貼上去的。既然沒有什麽「好孩子」和「壞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壞孩子」的「好處」和「好孩子」的「壞處」。所謂的好與壞,應該指的是孩子們實實在在的優點或者缺點。
所以,用孩子教孩子是對的。但是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好」或者「壞」的標簽。
◆寓教育於娛樂
現在流行的戲劇電影,有好些是給了兒童不好的影響。許多父母因為影響不好便因噎廢食,絕對不許子女看書看電影。假使我們有好的兒童劇、兒童電影,可以寓教於娛樂,那兒童又是多麽的高興啊!
——陶行知
陶行知的時代,好的兒童劇、兒童電影比較匱乏。但他那時已經敏銳地發現,兒童劇、兒童電影對於兒童成長具有重要價值,因為它們可以「寓教育於娛樂」,讓孩子們興發感動,在快樂中引發思考。所以,那些認為有些戲劇、電影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就「因噎廢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故事、戲劇、電影等,能夠幫助孩子更便捷、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認識世界。新教育實驗的童話劇課程和兒童電影課程非常註重孩子參與。孩子從中可以獲得情感的體驗和實踐的歷練,從而更好地認識與感受世界。所以,親愛的父母和老師,把最好的童書、故事、戲劇、電影介紹給孩子吧!
◆嚴格與放任
教育兒童,應當嚴格的地方便須嚴格,應當放任的地方便須放任。美國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國的教育偏重嚴格。太放任了雖是富於自由,不免溢位範圍;太嚴格了,雖是謹守規則,卻有些枯幹氣味,都不是應當有的現象。
——陶行知
與對孩子的「忽視」和「期望太切」兩種態度相適應,對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有放任與嚴格的不同。忽視,往往容易放任;期望太切,容易嚴格。陶行知先生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太放任了雖是富於自由,不免溢位範圍;太嚴格了,雖是謹守規則,卻有些枯幹氣味」,都不是應當有的現象。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孩子我們往往更容易采取「嚴格」的態度,因為中國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這也導致孩子被「壓迫」、被束縛。我們要註意,對待孩子更需寬松自由一些,更需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
◆父母教育要一致
中國家庭教育素主剛柔並濟。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施方法之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
——陶行知
父母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著不同的教育角色,有的嚴格一些,扮演「紅臉」;有的寬松一些,扮演「白臉」,這是出於教育的需要。現在許多家庭有些是「嚴父慈母」,有些則是「嚴母慈父」,這都問題不大。問題往往出在父母教育意見的不一致。父母意見不一致,往往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投機取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一定要多溝通,多交流。在達成共識以後,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培植兒童的時候,若拘束太過,則兒童形容枯槁;如果讓他跑,讓他跳,讓他玩耍,他就能長得活潑有精神。身體如此,道德上的經驗又何嘗不然。我們德育上的發展,全靠著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解決的機會。所以遇了一個問題,自己能夠想法解決它,就長進了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決得愈多,則經驗越豐富。若是別人代我解決問題,縱然暫時結束,經驗卻也被旁人拿去了。
——陶行知
陶行知認為,兒童的發展,無論是身體方面的還是品德方面的,都必須依靠兒童自己的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為什麽?因為兒童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快地成長和成熟起來。他指出:兒童的世界不是由大人們造好之後,現現成成交給小孩子去享受。大人代兒童造的世界必是於兒童有害的。兒童的世界要由兒童自己動手去創造。我們要停止一切自以為是的「創造」,使兒童可以自由活動,這樣,兒童的世界才有出現的可能。
我們不能替孩子包打天下,不要越俎代庖替他們解決問題。讓孩子自己去跑、去跳、去玩耍,這樣孩子的身體才能夠健康。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發展。
◆父母是孩子效仿的榜樣
且孩童最易受影響人者也,父母之言行舉動,子女多於不知不覺中被其激觸,效而尤之。
——陶行知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蒙台梭利曾經說過,對於父母而言,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要成為小孩子模仿學習的榜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蒙台梭利為此告誡那些一方面要求孩子誠實,一方面又當著孩子的面說謊的父母,說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
親愛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那麽,你自己就應該先成為那樣的人。如果你要求孩子做什麽事情,那麽,你自己就應該先努力做到。
◆指導孩子和生物做朋友
我們的責任在指導孩子和生物做朋友,認識它,愛護它,研究它……這是小學生物學之康莊大道……
——陶行知
有專家曾經這樣說:「寶寶在大人眼裏是弱小的,需要竭力呵護。但當有更弱小的生命出現在寶寶的生活中時,寶寶就變得強大了。」所以,讓孩子和生物做朋友,讓他們呵護植物、照顧小動物,對培養孩子尊重生命的情感、提高觀察問題的能力,對他們擁有一個生命的夥伴、能正確地看待生命和死亡,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想,這也是陶行知先生希望「指導孩子和生物做朋友」的出發點。
親愛的父母,不妨在你的家裏為孩子選擇一些方便照顧、生命力比較強的動植物,讓孩子陪伴它們成長。可以讓孩子透過寫觀察日記等方式觀察它們,感受它們。您的孩子會因為這份責任,得到更好的成長。
◆提倡玩科學的把戲
我們提倡科學,就是要提倡玩把戲,提倡玩科學的把戲。科學的小孩子是從玩科學的把戲中產生出來的。
——陶行知
科學是玩出來的。陶行知曾經多次講起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他認為愛迪生至少給了他兩方面深刻的啟發:一是科學要從小孩學起,二是科學的幼苗要像愛迪生的母親一樣愛護才能保全。他認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科學的世界裏應該有一個科學的中國,而科學的中國要靠熱愛科學的孩子去創造。「等到中國的孩子都成了科學的孩子,那時候,我們的中國便自然而然的變為科學的中國了。」要造就熱愛科學的孩子,就要有熱愛科學的父母。因此,陶行知呼籲:中國的父親,都應學做富蘭庫林的父親;中國的母親,都應學做愛迪生的母親。任憑自己的小孩子去玩把戲,或許其中可以走出一個富蘭庫林或愛迪生來。
◆教育就像八寶飯
教育就像一碗八寶飯,分開來吃,每人只能嘗著一兩寶,你必須把它攪拌起來才好吃。我們的建議是把兒童的教育與成人的教育攪拌一下,使它們打成一片。你有時要用小孩教成人,有時要用成人教小孩,有時要用小孩教小孩,有時要用成人教成人,若呆板地分起來,是一樣也不會普及。
——陶行知
在陶行知的教育世界中,每個人既是先生也是學生。先生可以變學生,學生也可以當先生。他發明的「小先生制」在那個時代曾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甚至在社會生活中,成人與孩子也是可以互為先生與學生的。既可以成人教成人,也可以小孩教小孩。如果我們的父母只是把自己看成是老師,只讓自己教小孩,只允許小孩聽從自己的意見、指揮,而不允許孩子教育自己,那是不正確的。
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知識「反哺」的時代,父母、成人在許多方面的知識、資訊已經落後於孩子。善於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用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交流、相處,才能夠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