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板也是別人的天花板,對吧媽媽」 。娃快四歲,前幾天剛好遇到類似的情況,聽到她稚嫩而又自然地說出這句話,我內心簡直欣慰無比,日常一點一滴的言傳身教,有用。
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題主倆娃一個三歲一個四歲,是可以溝通和立規矩的年齡了。所以「怎麽管都不聽」,多半是管的方式不太對。
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管,管得了一次肯定還會有下次,至少接下來四五六、七八九這些年紀估計都消停不了。畢竟活潑好動是小朋友們的天性,玩得高興了必然又喊又跳。
童年無拘無束本來沒毛病,奈何現在都住在樓裏,有的樓隔音還不好。這個時候就 需要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明白什麽是「影響到鄰居」,以及哪些行為需要自己有意識地去控制。
首先是時間觀念。比如說裝修施工,為了控制噪音對居民的影響,國家規定了法定施工時間,這樣人們就都達成共識,和諧有序。同樣的,娃在家大喊大叫這件事情的 底線,也是在休息時間堅決不可以。 比如清晨一大早、中午午休、以及晚上大家都準備要休息的時間,得告訴孩子:不可以大聲喊叫,人們需要休息。
要知道人如果在休息的時候被打擾,容忍度是非常低的,也是鄰居最不能夠接受的。
其次是音量。如果孩子自己尚不能很好地明白什麽是合適的令人愉悅的聲音,什麽是大聲的會吵到別人的聲音,就需要大人來幫助建立認知。當孩子喊叫聲音過度的時候,大人需要適時提醒並制止。
這個時候 千萬不要吼 。記得之前看過一段話,大意是說讓人安靜下來的方法不是大聲去喊「安靜點!」,而只需要輕聲的「噓~」。
人類幼崽天生擅長模仿。想讓孩子放低音量,自己也要先理智冷靜下來。
最後,如果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意識到行為的影響,可以讓他們 參與承擔事情的後果 。有時候大人說好多句,都不如娃自己面對一次管用。比如若鄰居來敲門說吵到了,可以告訴孩子:大聲喊叫吵到了隔壁的奶奶,或者誰。總之管教的時候表述裏有個具體的人,孩子更能夠明白。
推薦一本繪本【圖書館獅子】。
「說故事時間結束了,」一個小女孩告訴獅子,「該走了!」獅子看看小朋友,看看說故事的阿姨,看看合起來的書,開始大吼:嗷!「是誰?」麥小姐從辦公室大步走出來。「是那頭獅子。」馬彬先生說。 麥小姐走向獅子:「如果你不保持安靜,就得離開,」她堅定地說:「這是規定!」
獅子繼續吼,聽得出來他很傷心。小女孩用力拉麥小姐的裙子問:「如果他保證安靜,明天可以回來聽故事嗎?」獅子不吼了,他看著麥小姐。麥小姐也看著他:「可以,一只安靜、守規矩的獅子,明天當然可以回來聽故事。」「耶!」孩子們歡呼!
這個故事還有後續情節,它的末尾說:「必要的時候,就算在圖書館裏,也可以打破規矩。」
是的,人生首先需要有規矩,而後才有建立在規矩之上的例外。
三到六歲正是性格養成的時候,也是最需要以身作則,耐心培養孩子行為習慣和心理建設的時候,題主能意識到這件事影響鄰居並尋求辦法,是挺好的了。慢慢來,比較快。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