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兩個小孩說話聲音大總在家喊叫,已經影響鄰居,但管不住,我很焦慮,該怎麽辦?

2021-08-13親子

一個善良的心靈,不希望給他人造成麻煩;兩個純真的心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溝通。

平復自己,合理釋放,耐心引導,這個問題,好解決~

1.把自己從焦慮中解離出來

焦慮,在我看來是一個能讓一切事情都「掉鏈子」的情緒。

因為焦慮產生的原因,代表你對這件事失去了掌控,別無他法。

這種失控,會讓你在面對這件事的時候,盡可能地使用極端的方法去試圖獲得掌控。

比如大聲吼罵,或者直接動手。

當這兩個方法能夠起到短暫效果時,就會被認為是好方法。但今後如果想保證它們繼續有用,只能提高分貝,或者從打手心變成打屁股、扇巴掌。

如果不想被焦慮控制,那我們就把自己從焦慮中「解離」出來。

「解離」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說法。盯著一個字時間久了,你就變得不認識這個字了,這就是解離。

解離情緒,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比如,當孩子們開始大聲說話的時候,把他們的聲音想象成兩只唐老鴨的聲音,本來一件讓你著急上火的事,瞬間成為了有趣又富有喜感的事;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家裏墻上的一個網路攝影機,或者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太醜了,蝴蝶吧~),看著你們母子三人「劍拔弩張」「蓄勢待發」的畫面。

這個媽媽怎麽那麽生氣呀?
這兩個孩子也是太鬧騰了吧?
這個家裏真熱鬧~

如果這個場景不是真實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而是電影院裏的一幕,想必,包括你在內的所有人,都不會著急上火,哈哈一笑就過去了吧?

這並非「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希望你把自己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第三者來看待問題,把自己和焦慮的情緒剝離。

剝離了,才有助於你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2.孩子們需要釋放

當成年人開心、難過的時候,會做些什麽?

狂吃、唱K、旅行,或是找一個人傾訴?

三四歲的小孩子並沒有那麽多方式可以選擇,他們雖然能夠完整地說出一句話,但是還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心情,看到自己內心的想法。

加上三四歲的他們簡直就是人形OPPO手機,「休息5分鐘瘋玩2小時」, 他們身上有太多太多的能量和情緒需要釋放

所以,父母就可以在下幼稚園之後,帶他們在小區裏瘋跑一圈、騎車沖刺一圈,然後再和其他小朋友追逐打鬧好幾圈。

或者帶他們去足球場、籃球場,給他們一個隨便玩、盡情鬧的空間。

人們對小區裏、操場上孩子玩耍時叫嚷的聲音容忍度會高一些,讓他們在這個把小時裏,充分釋放能量和情緒,回到家裏,心情也容易平復下來。

3.孩子做不對,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正確的方法

正確、讓別人更舒服的溝通方式,父母可以透過言傳和身教來告訴孩子。

言傳,就是在孩子大聲說話的時候,溫和地跟他們說——

「寶貝,你們現在正在聊天,是想跟對方說些什麽,聲音有一些大呦。連咱們的鄰居都能聽到呢。這會打擾他們的。聲音小一點,才會更好聽,聽起來更舒服呦~」

三四歲的孩子有時候會故意不聽父母的話,來引起父母不同尋常的反應。不要掉坑,不要生氣,繼續跟他們說——

「寶貝,看來你們還是更喜歡大聲說話。那咱們現在一起去鄰居家,跟鄰居說句對不起,抱歉打擾他們的生活了。」

讓孩子自己承擔他們做事的後果,而不是父母代為承擔,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這樣,他們才會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而且,三四歲的孩子關註的重點已經從自己的內心,慢慢轉向身邊人,他們會在意身邊人對他的評價。只要不是「被打罵習慣」,已經顯得「沒皮沒臉」的孩子,那就不會一次次讓你帶著去道歉。

甚至,他們會在你第一次跟他們說的時候,就收斂自己的行為。

而身教,就是只你和愛人之間的溝通,在孩子面前要平胡。不會因為氣不順就大聲嚷嚷,不會因為心情不好就大聲吵架。父母良好的溝通行為,會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影響。

同時,日常你們還可以發明一些類似「聲音有多大」的遊戲。

就是一家四口依次從說悄悄話開始,慢慢放大聲音,每個人在說完話之後,聽話的人要表達一下對這個聲音大小的看法。

「我覺得聲音有點小,我聽不清。」
「我覺得聲音有點大,吵得我耳朵疼。」
「我覺得聲音剛剛好,很舒服。」

用遊戲的方式,將一個「小點聲音」這樣抽象的說法具象化,讓孩子更能理解。

當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關註孩子的行為,到底是只有這件事反復不好解決,還是孩子在每件事上都試圖透過「不聽話」來引起你的註意。

如果是後者,那麽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而不在於問題本身了。

我是 @菱歌 ,是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也是成長幹貨段子手。關註我,可以隨時檢視往期高品質回答~

期待你的閱讀和收獲嗷~